“由于早稻秧苗沒安排好,4月份采用直播的方式種植了‘準兩優608’,沒想到再生稻產量也還不差!”武義縣泉溪鎮上灘村國平糧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周國平在8月13日縣農業局對該專業合作社的再生稻頭季進行現場測產驗收時說。經隨機抽樣調查,該合作社頭季稻濕谷畝產達到732.5公斤,按8.2的折干率計算,畝產可達600公斤。
據了解,今年是武義縣第一次引進試種再生稻,試種品種為“準兩優608”。試種面積近600畝,分別是泉溪鎮鞏宅村躍平糧食專業合作社200多畝,泉溪鎮上灘村國平糧食專業合作社200多畝,王宅鎮陶宅村曉輝糧食專業合作社100多畝,泉溪鎮項宅村種糧大戶項美生20多畝。目前,全縣再生稻頭季正處在緊張收割期,預計在8月底收割結束。
“再生稻是一次播種、兩季收成,8號就開始收割頭季稻,頭季產量平均也有570公斤。”泉溪鎮鞏宅村躍平糧食專業合作社的社長高躍平說,“8月份收割后,不用育苗、插秧,只需施一次肥、防一次病蟲害,真是省工節本,再生季爭取收回300公斤。”
再生稻是利用頭季稻收獲后的稻樁,經肥水管理,使休眠芽萌發,長成稻株抽穗成熟的水稻,其生長習性類似于割后能再生的韭菜。因近幾年生育期較長的晚稻品種面臨寒露風提前到來等風險影響,再生稻的頭季加再生季模式成為不少水稻種植地區的新模式,并得到了越來越多武義縣農戶的青睞。
武義縣糧油技術推廣站站長湯志飛介紹,再生稻不僅省種、省工,其再生季生長期只需60天左右,每畝每年可節約成本500余元。“我們密切關注再生稻生長情況,并提供必要的栽培技術指導,當前收割時要確保留足稻樁高度在30厘米左右,不得低于15厘米,建議農戶及時施用發苗促芽肥。”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