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相有點像鯊魚的沙塘鱧
近日,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沙塘鱧”人工養殖初獲成功,投放的4000尾沙塘鱧中,一共捕獲了1012尾,成活率達到25.3%。
沙塘鱧俗稱土步魚,是淡水魚類名貴品種之一,個體較小,天然產量低。但是近年來,因捕撈過度、生態惡化等原因,導致其天然資源量銳減。專家表示,由“人工養殖”代替“天然捕撈”已是勢在必行。
資源量銳減 人工養殖勢在必行
沙塘鱧俗稱土步魚、塘蒲,是淡水魚
類名貴品種之一,2011年作為上海世博會國宴招待貴賓用魚,號稱“世博第一魚”,廣泛分布在我國長江、珠江、錢塘江、閩江等水系。據了解,沙塘鱧多生活在湖泊、河溝的靜水區或者近岸淺水區,個體較小,天然產量低。
“沙塘鱧主要以天然捕撈為主。但是近年來,因捕撈過度、生態惡化等原因導致其天然資源量銳減,如今在江河已經很難捕撈到了。”省淡水研究所新品種繁育試驗基地副主任黃鮮明告訴記者。
近年來河流生態環境的惡化和人類經濟活動的干擾,影響了沙塘鱧的生長和繁殖。另外,據黃鮮明介紹,4月份是沙塘鱧繁殖的季節,也是一年當中在河里最好捕的時候,很多人就趕著這個時候下河去捕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沙塘鱧的繁殖。
“近幾年開始,隨著人們對水產品品質的要求提高,沙塘鱧因為魚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青睞。因為沙塘鱧天然產量低,所以無法滿足現有的市場需求,目前它的價格一直高處在100元/公斤左右,所以,開展沙塘鱧的人工養殖勢在必行。” 黃鮮明表示。
人工養殖初獲成功 普及仍須試點
為此,自今年5月28日開始,省淡水所科技人員在水泥池中開展沙塘鱧養成試驗,將1cm左右的4000尾沙塘鱧魚苗放養在夾山漾溫室的18平方米的水泥池中,前期主要投喂輪蟲和枝角類為主,中、后期投放抱卵青蝦或成蝦,給合投喂輪蟲和枝角類等生物餌料,保持可食餌料在兩種或兩種以上。
為什么不投放人工飼料呢?黃鮮明向記者解釋,因為沙塘鱧很“嬌貴”,不吃人工飼料,所以科技人員要給它們投喂生物飼料,“投放生物飼料成本倒是不高,就是比較花工夫”。
來源:青年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