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是個簡單但又不是很好懂的地方。小時候吃不飽穿不暖,多虧了承包制的推行,才總算解決了溫飽問題。不過,走在田間地頭,也有一絲絲困惑,那會當然不解,現在多少有點明白了。承包制讓每家每戶有了自己的田地,這是農民最愿意看到的事情,積極性當然就會高漲。于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地盤,是每個家庭所特別愿意做的事情。但土地面積有限,擴大地盤就顯得比較困難。這難不住農民,一來把各種幾角旮旯利用起來,松松土、施施肥,就可以種上蔬菜了;二來就是在修理田時,從公用的田埂上多挖那么幾下,似乎自己的田地的面積就變寬了。其實能增寬多少呢?也就多種一排水稻而已,增產非常有限。但眾多家庭就喜歡挖,充分展示了承包制后家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質。結果帶來了一個很大的麻煩,田埂越來越窄了,還得生產隊出面協調,來確保田埂必要的寬度。還有就是放水問題。水稻需要水,但水渠是公共的,于是一些家庭為了一己之私,就會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給自家的田地里多放點水,而不是按照原本的水的流向操作。這還得生產隊出面派出專門的管放水的人來管理水渠的放水問題。
如果是在農村長大的,并且真的干過農活的,就會對我前面所講的情節非常熟悉。的確,承包制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糾正了過去不正確的激勵,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涉及公共領域。這樣看來,早期公社還是有點好處,那就是讓農村的公共領域變得有效率,比如水利設施建設;統一安排公共資源采伐和利用等等,而這些優點并沒有在承包制之后得到有效繼承。正如早年實行公社制度時完全無視農民的私人利益一樣,后來實施的承包制則完全無視了農民的公共領域,相當于矯枉過正了。當然,現在很多人已經認識到承包制所帶來的土地碎片化的問題,于是試圖通過推行家庭農業來加以整合。但究竟什么是家庭農業?其實還是一頭霧水。
來源:中國經營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