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中旬以來,我市持續高溫干旱對部分正處生長發育期的水稻構成了熱害,市農委及時制訂技術方案,組織縣(市)近千名農技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科學防范,有效地減輕了水稻熱害損失。
一、提水澆灌,得到一灌兩解。7月23日后旱情顯現,我市先后投入人力62.45萬人次,抗旱機械8.97萬臺套,開戶泵站1205處,全力抗旱保苗。截至8月16日,我市外引水、內提水總量達8億方,力求受旱水稻得到一次以上灌溉,水源條件好的灌深水,共提引澆灌面積達396萬畝次。通過灌溉有效緩解水稻旱情,同時也有效緩解高溫熱害影響。
二、噴藥加肥,達到一噴兩防。市農委先后兩次下發緊急通知,發動全市1000多名農技人人員進村入戶宣傳指導,分別于7月下旬和8月初兩次進行全面的病蟲害防控。普遍在防控用藥時加入磷酸二氫鉀,增強植株抗高溫生長能力,在防控病蟲害時,兼防高溫熱害。全市病蟲害防控面積達954萬畝次,追施磷酸二氫鉀追肥面積達342多萬畝次,提高穗前碳水化合物的積累和抽穗后的光合動力,大大減輕高溫熱害。
三、調整播種,達到一調兩避。調整水稻播期,從育苗開始,通過提前延后,盡力避開水稻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期間抽穗揚花,規避高溫熱害的高發期;調優種植品種,在部級高產創建區,專門安排各類水稻品種集中展示,把抗高溫熱害能力作為品種優劣的主要依據,新兩優6號、豐兩優1號和4號、y優等抗高溫熱害能力強品種納入良種掛鉤補貼,以前種植面積較大的“崗優”等實踐證明本區域不耐高溫熱害品種種植面積大幅減少,通過選擇品種規避高溫熱害。
四、抓點示范,達到一區兩帶。部、省、市、縣(市)、鄉鎮五級聯動,在全市建立150個水稻高產創建示范點,平均每個鄉鎮1個以上,同時在全市重點抓300個300畝以上種糧大戶(家庭農場),各類示范點(戶)規范操作,普遍灌深水和噴施一次以上磷酸二氫鉀,高溫熱害的影響程度極小,植株長勢及結實率明顯好于非示范區域。通過抓點示范,帶動示范點(戶)本身增加單產,同時組織一系列培育觀摩,帶動周邊農戶增產增效,充分發揮其示范輻射帶動效應。
來源:安徽農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