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片120畝的‘特殊’稻田里分區種著6個不同的水稻新品種,還包括一個稻鱉魚共生系統,到今年10月份就能看到試種養的成果了!”近日,在青田縣仁莊鎮雅林村稻魚高效種養試驗區,鎮上的水產員盧小燕指著丘塊齊整、種植標準的稻田向記者介紹道。
傳統的稻田養魚特色產業一直是仁莊的效益農業,農戶也從中得到了實惠。但長期以來,在注重追求田魚養殖的同時,卻忽視了稻米產業的深入發展,使得稻魚產業無法釋放更大的經濟效益。如何加快生態農業轉型升級,進一步帶動農民持續增收?這成了擺在仁莊鎮黨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課題。
為了讓稻魚產業煥發出更加強勁的生命力,仁莊鎮黨委政府鉚足干勁,把準心瞄在了種養新品種和“借智”發展上。一方面,組織發動鎮、片、村三級開展走村入戶調研摸底,廣泛征求農戶意見和新品種接納意愿;另一方面,組織村居干部、產業代表、致富能手到浙江大學等高專院校進行專題培訓,增長見識、拓寬視野。
經過前期密集調研組織,合作社開始發動農戶,最終與村民簽訂了70多畝的試驗種植合同,在原先三類稻谷種植品種的基礎上,從陜西洋縣等地引進紅米、黑米、黃米、橙米、綠米五個水稻新品種,在雅林、蓮頭、垟坑等村居基地種植,并邀請了農業專家進田頭現場指導。
通過爭取省級農業引智成果轉化項目,青田仁莊稻魚正式與1000多只日本品系中華鱉“牽手”共生,在稻魚高效種養試驗區進行試養。“等稻子收割的時候,我們的鱉就可以打撈了,以當前日本品系中華鱉的市場價,到時候農戶畝產值至少能增加3000元!”雅林村村委主任吳靈廣表示,引鱉入田是對稻魚共生系統的一個補充和延伸,也是積極探索稻魚產業發展新模式的一次有益嘗試。
當前,稻田養魚、健康養殖已在仁莊全鎮范圍內得到有效推廣,基本建成了東坪原種保護、新彭技術創新、馮垟休閑觀光、應莊垟產業示范、雅林種養試驗等5個稻魚產業功能區塊,初步形成“五色稻米五彩魚”的精品農業特色,為仁莊稻魚產業化發展勾勒出了更加清晰的輪廓。
記者 胡雪峰 通訊員 章一聰
來源:麗水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