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高淳區氣象臺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以來全區出現35度及以上高溫日數44天,是建站以來氣溫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年。根據漁業科技入戶指導員王定國8月8日上午10點鐘測定,1.5米水深池塘底層水溫達到33℃。由于長期高溫對蟹塘環境營造、水質調控、餌料投喂和消毒防病均帶來很大影響,河蟹對池塘環境感到不適應,在傍晚夜間上草頭、上岸,攝食量減少,營養積累不足,容易造成河蟹傷亡,甚至影響河蟹最后一次蛻殼。然而,根據高淳區漁業科技入戶專家組的幾位同志對示范戶、輻射戶的塘口調研以及到區外走訪交流的情況看,在高溫階段高淳區與其它地方相比河蟹傷亡情況相對較小,分析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重視是保障。河蟹產業是高淳區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的特色支柱產業之一,通過多年來河蟹養殖業的發展,區政府不斷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庫、塘、壩合理配置,溝、渠、路科學規劃,橋、函、閘設施完備,為河蟹養殖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在今年長期高溫少雨的特殊年份,區政府組織人力、物力從石臼湖向固城湖翻水,從而保證了養蟹池塘在高溫期間始終有充足的水源供給。
2、科技入戶是推手。通過多年來的漁業科技入戶所總結形成的“高淳模式”在遇到今年長期高溫的特殊年份,更顯出其突出的優勢,注重生態環境營造、多品種水草布局是其核心內容之一。高淳養蟹池塘的水草布局環溝深水區以伊樂藻為主、畈田淺水區及池塘四周則以輪葉黑藻、苦草為主且合理相間布局,保持高溫季節水草覆蓋率達到60—70%,輪葉黑藻、苦草在高溫季節保持生長旺勢,有利于降低水溫、凈化水質,與不耐高溫的伊樂藻相比占有較大優勢。在工作中,高淳區農業局領導充分發揮漁業科技入戶的平臺作用,創新工作方法,實行專家—指導員—示范戶—輻射戶聯動機制,以會議形式推進工作,從而使各項技術措施落實到位。
來源:高淳區農業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