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棚口二村是大港地區的傳統漁業村,部分轉產漁民經過水產養殖技術培訓后,開始從事養殖生產。2013年,該村新一屆領導班子為更好帶動村民致富,積極引導漁民成立漁業養殖合作社,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黨員的示范帶動作用,探索出一條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帶領漁民致富奔小康的新路。
該村新一屆領導班子和養殖戶經過多次調研,在多年養殖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適合本村土質、水質等養殖條件的品種——三疣梭子蟹。三疣梭子蟹簡稱梭子蟹,在我國沿海均有分布,但以渤海產量高,質量好,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2013年全村不打年盹,春節后立即投入到漁業建設中。在村西新建標準化池塘11個,每個池塘的養殖水面面積為18畝,總占地面積約300畝。5月初在池塘納水后,投放蟹苗,蟹苗規格8000-10000只/斤,投放密度4000-5000只/畝。目前,梭子蟹長勢良好,每斤2.5--4只,出池價格每斤在15-19元之間。
該村王學嶺副書記介紹,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績,主要還是依靠科技,把握關鍵養殖環節,做到“兩把關兩加強”。一是嚴把蟹苗質量關。要求蟹苗體質健壯、活動力強、不易抓捕,軀體完整無損傷。二是嚴把餌料關。投喂米蛤和小雜魚等鮮活餌料,在脫殼時必須滿足投餌量,避免發生相互殘食。三是加強水質管理。采用底部增氧養殖技術,并施用底居安改良池塘底質,從而有效控制病害發生,提高產量。四是加強日常管理。堅持巡池,檢查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投喂量和餌料搭配,并對水溫、鹽度、ph值、溶氧等指標定期測量,做好記錄。
截止目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預計將實現畝產100公斤的壯舉,畝利潤能達到3000元,總利潤達到59.4萬元,村民們初嘗成功,堅定了必勝的信心。希望明年能讓更多的漁民在漁業養殖生產實踐中,逐步掌握漁業養殖新技術,推動漁業養殖規模化、產業化的形成,迎來馬二村漁業發展的第二次飛躍,讓漁民真正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半夢)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