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以來,浙江沿海一帶不少漁船提前回港伏休,此事經媒體報道后,許多人以為東海漁場已面臨無魚可捕的慘況;但7月1日以來,隨著燈光圍(敷)網等作業漁船陸續出海后,東海漁貨又像往年一樣重返寧波市場,尤其是近期,梭子蟹的大量上市,造成貨增價跌,對此,市民們迷惑了:東海到底是有魚還是無魚?
漁船滯港
近十年來已成常態
伏休前,漁船提前回港休漁,并非個別現象。今年上半年,寧波市沿海地區出現了大量漁船停港待產現象,其中象山縣3000余艘漁船中有60%漁船停港休息,奉化市有70艘左右漁船停港待產,約占該市漁船總數的11%。
作為東海海鮮主要捕撈海域的浙江漁場,曾以盛產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四大魚產”聞名天下。按漁民的話說,過去是“春天黃魚咕咕叫,夏天烏賊曬滿礁,秋天蝦兒到處跳,冬天帶魚整網吊”,而現在是“帶魚像筷子、鯧魚像扣子、黃魚難見蹤、烏賊快絕跡”。近十年來,與漁業資源日趨衰退相反的是,柴油價格和工人薪資等卻出現了持續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大大增加,這是大量漁船停港待產的主要原因。
事實上,大量漁船在上半年停港待產也與長期形成的捕撈生產習慣有關,這在近十年來幾乎已成一種常態。相關調查顯示,每年上半年春夏汛生產的收獲,相比下半年的秋冬汛生產要差。漁民的主要豐收季是冬汛期,而春夏汛的收支基本上是平過或者虧損。因此,部分漁船業主從經濟核算上考慮,在生產不太好的時候停港待產,但聽到有好的漁情時隨即出港生產。
狂捕濫撈
漁場資源跌破紅線
水產專家普遍認為,東海漁業資源日趨衰退是事實,而且形勢非常嚴峻,但還沒有到東海無魚的境地。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