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源頭檢測水產品
日前,記者跟隨開發區海漁局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的工作人員來到位于薛家島石嶺子礁附近海域的魯海豐養殖基地,乘上養殖船經過10多分鐘的海上航行,到達了距離碼頭1000多米的深水網箱養殖區。幾十個巨大的網箱漂在海面上,工作人員隨機選擇一個網箱,開始了例行的藥殘抽檢。
“今天主要抽檢鱸魚、黑頭、六線魚三個品種,每個品種需要采集2個樣本,一個樣本送檢,一個樣本封存。”開發區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工作人員劉剛說,“除了藥殘抽檢以外,我們還不定期的開展微生物、重金屬的檢測,檢測結果將作為企業納入新實施的‘紅名單、黑名單’管理制度的重要依據。”
劉剛所說的“紅黑名單”,是自今年5月開始,西海岸新區對從事水產品養殖、捕撈、運輸及簡單加工環節的生產經營單位實施的一項新的管理制度,旨在加快推進水產品生產經營單位誠信體系建設,督促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建立誠信機制。
一不小心就“拉黑”
劉剛介紹,“紅名單”的評選標準非常嚴格,除了現場抽檢以外,生產經營單位的生產記錄、用藥記錄都需要檢查核實。此外,連續3年內無違法違規記錄也是重要的評選標準。而“黑名單”的入選標準相對“寬松”,生產經營單位只要涉及超范圍、超劑量使用食品保鮮劑、添加劑,使用違禁藥物,生產、經營變質、過期、摻假摻雜偽劣食品等12種情形之一的,直接“拉黑”。
在青島西海岸海洋漁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位于泊里鎮的養殖基地,黃島區水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站長張秀林正在宣傳這項新制度。他告訴記者,為倡導“守信受益、失信必損”的利益導向,“紅黑名單”管理結果的使用,將直接影響企業在生產經營以及其他方面的審批等。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