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史上罕見的連續40多天高溫少雨天氣影響,江蘇省溧陽市中秈稻將提前1周登場。在多數企業連續兩年虧損的情況下,各類收購主體如何對待中秈稻收購?溧陽市糧食局的專項調查顯示,多數企業持"謹慎"態度。
2010年12月~2011年5月,該市優質"豐兩優"中秈稻的市場價攀升到1.45元/斤,處于歷史高位。之后,價格一直跌到1.28~1.35元/斤,跌幅9.8%.調查得知,收購主體對今年中秈稻收購呈現"三最":一是最期盼托市收購。在中秈稻接近或低于最低收購價時,只有啟動托市收購,才能遏制谷賤傷農局面,化解企業經營風險。
二是最關注收購質量問題。農村缺少勞力,基本沒有把糧食曬干揚凈的習慣。久晴遇上久雨,稻谷水分偏高,不利于長期儲存和安全保管。罕見的高溫少雨天氣,造成中秈稻早熟,結實率下降,"癟殼稻"增多,若每百斤出米低3斤左右,收購成本無形提高4元,每斤1.35元的收購價相當1.39元,按今年中秈稻最低收購價收購的話,收了就虧。
三是最擔心糧食經營虧損。由于中秈稻面積擴大、進口秈米沖擊以及供大于求等因素影響,糧食加工企業已經連續兩年虧損,部分企業因此倒閉。
收購主體普遍認為,中秈稻價格將穩中略漲,難有大起大落,因此,對今年的收購持"謹慎"態度。
儲備企業與國有企業:在保證完成儲備糧輪換補庫后,期盼托市收購;如果不能啟動托市收購,將視市場行情收購,特別注重尋找合作伙伴幫助代收代儲,從而滿足農民賣糧需要,謀求企業保吃飯、保生存的需要。
加工企業:隨著工資、物流、利息和管理等費用增加,年年需要投入資金更新、維修設備,行業競爭激烈,市場卻不景氣,經營效益微薄,有的甚至虧損或倒閉,加上倉容、資金的制約,企業老板深感糧食生意太難做,只能以銷定購,隨行就市收購,收點加點,有利多做,無利歇腳,賠本的買賣再也不做。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