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道 記者 王歡】據日本共同社8月27日援引《熊本日日新聞》消息,有明海附近今夏呈現出海蜇捕撈盛況。九州地區沿岸各縣有兩三百艘漁船連日來在海蜇大量出現的福岡縣大牟田市海域等進行捕撈。鑒于中國市場對食材的需求旺盛,熊本縣內陸續新設了海蜇加工廠。不過,紫菜養殖業不振、蛤仔等捕獲量低迷等根本問題仍擺在眼前,漁業人員在歡迎“海蜇商機”的同時也是表情復雜。
據獨立行政法人水產綜合研究中心西海區水產研究所(位于長崎市)等透露,在福岡縣大牟田市及柳川市近海大量生息著的是面蜇。大的重約二三十公斤,傘面直徑達到70厘米。據稱,這種海蜇約從4年前起在有明海多見。
希望有所收獲的漁船在數量多的時候達到約300艘,是去年的一倍以上。熊本縣內除荒尾市等以外,上天草市大矢野町的漁船也出海捕撈。
據漁業人員等介紹,作為中餐食材的海蜇雖然也能在中國近海捕到,但近年來供不應求,鹽漬加工后的日本產品大受青睞。市場價格也很穩定,在7月起開始交易的大牟田魚市場,海蜇皮的交易價格約為每公斤20日元(約合人民幣1.25元),海蜇頭約為170日元。提供給市場的日平均捕獲量為3到4噸。熊本縣上天草市和玉名市的民間加工廠也從6月起開工并開始出貨。
雖然海蜇捕撈備受矚目,但作為有明海主力漁業的魚貝類捕獲量持續低迷。據熊本縣水產振興課透露,比較1970年代后期與2011年后發現,荒尾市到宇土市沿岸的蛤仔捕獲量從曾經的約6.5萬噸驟減至1469噸,鯔魚和鱸魚等減少至十分之一。該課稱,“燃料費也上漲,漁業經營極為嚴峻。”
因此,漁業人士的心情也很復雜。柳川市的椛島直人(51歲)表示,“雖然多虧海蜇幫了大忙,但真心來說想捕撈蛤仔。”荒尾市的藤本昭一(52歲)表示,“在紫菜養殖的經營情況不穩定的局面下,不能眼巴巴地坐等商機。”
漁業人士們私底下認為,出現大量海蜇主要是因為“海洋環境的變化”。不過,2009年起研究有明海面蜇的上述水產研究所主任研究員豐川雅哉認為,“不知道海蜇的生態和資源量等情況,不能斷言是因為海洋變化。”他表示,“有明海在30年前也出現了大量面蜇,有必要積累科學數據。”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