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讓一把擺在田頭濕漉漉的水芹賣出好價錢?也許商標能幫上忙。
海南省文昌市東路鎮蛟塘村福厚村小組的村民們剛剛為他們種植的水芹拿到了“福厚村”的商標。這意味著他們的水芹將會打上精致的包裝,從農貿市場走向超市,面向高端市場,價格也將至少是目前的兩倍。
在文昌,其實還有更多的農產品早已擁有了自己的商標。
對于一種農產品來說,商標就是它的名字。即便這種產品的質量再好,但若沒有一個能夠讓人得以區別其他同類產品的標識,恐怕也只能處于“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境地。
同時,申請商標的意義不僅僅在于供人識別,更大的意義還在于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商標申請下來了,自然要維護好商標信譽,因此,農戶有望逐步地走向規范化生產的道路———有了商標、包裝、標準,這些農產品身價和銷路都會倍增。
但令人遺憾的是,商標的諸多好處目前還是不能引起農民們足夠的重視。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對于商標注冊,大多數農民的意識并不強,有的甚至不知商標為何物。誰能夠提升農民的商標意識?政府的責任首當其沖。
值得慶幸的是,文昌市政府已經有了一系列動作,幫助農民申請商標并用好商標。除了加強面向農民宣傳商標意識外,今年,文昌市還拿出18萬元用于地名商標的注冊,其中很大一部分商標將涉及農業。
而商標的誕生也將催促新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公司+商標+農戶”。文昌市就積極推動這種新的生產經營模式,支持農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創品牌經營,打造一批農產品品牌。
有名字才能叫得響!只有依托商標,以優良的產品質量面向市場,以良好的品牌口碑贏得市場,農民才能從農產品那里獲得更多的收入。
來源:海南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