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岸邊,綠油油的百畝水稻田下,一千多只小鴨子歡樂地跑來跑去,捕蟲吃草。
村民鮑發根在田里忙得不亦樂乎,“這鴨子在稻田里捕食,不僅能刺激水稻生長發育,還能減輕病蟲害,而且鴨糞能當肥料。”提起自家的稻鴨共育飼養模式,鮑發根說:“好得不得了。”
環境美了 水稻田下跑鴨子
生態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鮑發根家的稻鴨共育工程,是合肥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建設功能多樣的區域性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四大城區”農業“融城發展”,打造城市生態屏障;“環湖”區域,優質低碳、綠色經果、健康漁業、生物科技、文化休閑等現代農業隨處可見;而位于特殊地理位置的江淮分水嶺則要特別了,“嶺區”地帶的農業以集約型、節約型旱作為主,讓“避災農業”擴面增量,“目前合肥已經形成了‘崗瓜圩藕、果蔬并進、山嶺茶竹、種養并舉、三產融合、板塊發展’的現代特色農業新格局。”合肥市農委種植業局副局長李俊說。
技術新了 農技師田間指導
“哪一戶農民有需求,專業的農業技術人員就能來到哪里。”王麗在合肥市農業經濟技術監督管理總站工作,從2005年開始,每一年她都要和千余名專業農技人員來到田間地頭,幫助農民朋友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至2012年,他們已經為全市測土配方施肥901萬畝次。科學配比能讓化肥利用效率提高10%左右,每畝減施化肥2.32公斤。此外,合肥還大力推廣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2012年全市農作物統防統治面積240萬畝次,有效減少了農業農藥使用總量及生產污染物產生量。
如果說這些農業生產上的源頭控制,著力“減量和攔截”,那么生態循環農業的發展則是將垃圾“變廢為寶”。據統計,目前全市戶用沼氣保有量達到8.64萬戶,養殖場沼氣工程537處,大型沼氣工程17處,建池總容積74.64萬立方米,年產沼肥1200萬立方米。
集中化育苗、大型旋耕機作業,秸稈還田禁燒,合肥一直走在前列。2012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86%,秸稈還田面積410萬畝,提升了土壤有機質,減輕了秸稈污染壓力。
錢袋鼓了 家門口打工心里安
來源:安徽農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