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在挑選銀魚
結束了長達7個月的封湖禁漁期后,太湖昨天正式開捕,3800艘捕撈漁船開始入湖生產。從首日的捕撈生產情況看,由于今年夏天持續高溫少雨天氣,太湖水位一直偏低,對太湖銀魚生長產生不利影響,預計產量為2000噸左右,比去年減產10%。由于放流量的增加,總產量與去年持平,其中,花白鰱和梅鱭魚與去年相比略有增長,白蝦產量略降。
鰱魚大了 十幾斤重的一網能捕好幾條
昨天上午9點半,來自光福漁港村的漁民薛洪東在漫山外太湖水域進行漁籪起網。四五個漁民傾斜著身體,合力拉起漁籪。漁籪越往上拉,魚兒跳得越猛。隨著漁民的一聲口令,網中的魚兒被一兜兜送入了船艙。
“這一網總重量大概1500斤,比去年多了近一倍”,薛洪東喜笑顏開,隨即拎起一條花白鰱說:“像這樣十幾斤重的花白鰱,一網能捕好幾條呢!”從第一網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是花白鰱,個頭和數量均有所增加。此外,以前難得一見的蒙古紅鲌也頻頻入網,規格明顯大了。薛洪東說,一上午捕到了好幾條蒙古紅鲌,規格都不小,其中最大的一條約60厘米長,兩斤多重。
“花白鰱增產得益于增殖放流”,省太湖漁管辦相關負責人沈振華說,今年初太湖漁管會進一步完善了放流措施,在繼續實施冬放的基礎上,調整了放流點位,使魚種投放更加深入湖中心,加大凈水食藻的效果,同時可避免投放的魚苗進入內河,減少放流損耗。此外,在放流過程中,統一采用活水車運送魚種,通過架設管道的方法將魚種放入湖中,減少了運輸環節,從而提高了放流魚種的成活率。預計花白鰱和草鳊魚產量有所增加,其中,花白鰱產量將增加10%。
銀魚少了 起了10多網才收獲30多斤
來源:蘇州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