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為期3個月的黃渤海伏季休漁期結束,這意味著各種鮮活海產品開始大量上市,有望打破海鮮價格在高位徘徊的市場格局。特別是中秋節的臨近,給市場注入了“強心劑”,多數海鮮經銷商看好節前新一輪的市場行情。
然而,在奔赴東營得到開海的第一手信息后,記者感受更多的是漁民的迷茫和他們對今年海捕行情的看淡。
記者跟隨水產鮮活快運車,登上開海捕魚的漁船,從海鮮被打撈上岸的那一刻,真實剝開海鮮被層層加價的產業鏈條。
開漁當天的“敏銳”
9月1日,淄博海盛水產綜合批發市場。一抹朝陽灑在整個水產市場,讓這個日子顯得格外朝氣蓬勃。而此時的水產市場已是熱鬧不已。
“今天是第一天開漁,好天,或許預示著好兆頭。”來自東營的孟師傅,以60元的批發價賣完了200多斤基圍蝦,本來可以稍微休息一下的他,卻依然在市場上忙碌著。
用他的話來說,這個時候,他扮演的角色是一名魚販子——— 孟師傅在市場尋找當日供應量大,又讓一些海鮮批發商不得不賠錢甩賣的海鮮品種。
按以往經驗,休漁期剛結束,海產品價格還不會這么快反映到市場中來,但憑著敏銳的嗅覺,做了多年水產生意的海鮮批發商善于捕捉商機,他們更為關心的是自己貨源當日的價格,誰都希望自己拉來的海鮮是整個市場的搶手貨。
轉換角色“囤貨”
“海鮮價格每天都不一樣,遇到價低的海鮮品種,我用低價購入,送人或者囤貨,或者等第二天再賣個高價。”孟師傅邊說,邊給記者打開面包車的車廂,讓記者看淘到的“戰利品”。
在面包車內,記者發現了好幾個大桶,里面不停地充氧,10厘米左右的對蝦,在桶內密密麻麻地趴著。
從事了20多年海產生意的孟師傅介紹,這兩天,基圍蝦還有明蝦的價格都持續走低,本來應該賣到每斤35元的明蝦才賣20元至25元,“比從海邊漁民手里收還便宜,為啥不趕緊買?活著的養養,可以繼續賣,還可以送朋友。”孟師傅說。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