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淮陰區丁集農技站 周立明
秋后,水溫驟然下降,魚體新陳代謝緩慢,對不良環境的抵抗力減弱,要提高魚種養殖成活率,在飼養管理中必須把好三關:
1、把好秋季喂養關,增強魚種御寒能力。一齡魚種從出生到生長,都是在溫暖的水溫條件下渡過,未經受嚴寒的刺激與鍛煉,體內沒有形成完善的抗寒因子和生理調節機能。當水溫急劇下降或寒潮突然來臨時,體質強壯的幼魚因新陳代謝旺盛,酶的活力強,能快速產生調節反應,使機體組織與器官能在寒冷條件下維持正常生理功能。而體質瘦弱的魚種調節適應能力較差,當水溫下降時出現冷休克甚至死亡。所以要充分利用目前這一時期水溫適宜,加強喂養,保持魚種體重的增長和儲備足夠的越冬營養物質,從而提高魚種越冬存活率。因水溫較低,對飼料質量要求較高,蛋白質含量應在25%以上、脂肪含量為5%左右,以粉末狀餅粕或配合飼料為好。日投喂量一般為魚種體重的0.5%~0.8%,也可以3~5天投喂一次,投喂量為累計日投喂數。
2、是把好水質管理關,為魚種創造穩定的生存環境。雖然秋季水溫較低,水質相對穩定,但是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強度較低,溶氧含量不高,很多有機物質不能及時被氧化在水中積累。而且秋季降雨量較少,加之池水滲漏,水位迅速下降,對魚類生存產生不利影響,在水質管理上,一是要經常加注新水,保持穩定的水位。水位過淺使魚群密度增大,代謝廢物和有害氣體濃度提高,對魚類產生較大的危害。當水位下降10~15厘米時就必須補充新水,保持水位穩定。二是要保持水體充足溶氧含量,滿足魚類呼吸需要。雖然秋季魚種耗氧量較低,一般不會出現急性缺氧死魚事故(泛池)。但仍可發生因魚群密度較大缺氧死魚的現象。秋季一般不宜使用增氧機,保持充足溶氧的唯一有效措施就是減少耗氧。因此,施用有機肥的數量不宜過多,一般施用數量為150~200公斤/畝,10~15天一次,而且要均勻潑灑。這樣既可保持水質肥度,又不會惡化魚類生活環境。
3、把好秋季放養關,做好并池工作。當水溫下降到15℃左右時,可將魚種按不同品種和規格進行分類,集中合并轉入越冬池中囤養,以便日后越冬管理、放養和運輸。在魚種并池過程中,應結合秋末冬初的魚種投放,將規格大、體質健壯的魚種篩出投放到成魚養殖水面中去,這樣既疏稀了魚種池的密度,減少了越冬損失,又能使魚種提早適應成魚養殖水域環境,延長生長期,奠定成魚高產基礎。魚種在轉池時要嚴格進行過篩、分類、計數,按相同品種和規格并池。越冬魚種放養量為500~600公斤/畝,不得超過700公斤/畝。
來源:淮陰區丁集農技站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