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去秋來,這個季節是屬于葡萄的。蒼翠欲滴的“醉金香”、晶瑩剔透的“美人指”、紫色珍珠般的“巨峰”……行走在我市農村,一串串掛滿枝頭的葡萄成了鄉村一道美麗的風景。
正當農戶們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時,部分果園的葡萄卻在低價位徘徊。隨著人工、肥料等成本的提高,市場的競爭加劇,葡萄種植戶間的收益也開始出現兩極分化。量增之后如何擴大受益,成為種植戶和相關職能部門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利潤背后有隱憂
“滕稔、美人指、醉金香、紅地球……”在龍翔街道金牛村,葡萄種植大戶沈月林指著他的35畝葡萄大棚告訴記者,前期持續高溫少雨,讓他的葡萄受到了影響,但平均每畝凈收入超1.5萬元還是可以保證的。
沈月林坦言,種葡萄周期短、見效快,一般到第三年不僅能收回成本,還能盈利,如此良好的經濟效益讓不少農戶眼紅心動,一些農戶放棄了原本種植的其他經濟作物,加入“葡萄大軍”,導致近年來我市葡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物以稀為貴。”面對今年低質低價的葡萄行情表現,崇福鎮景衛村綠福葡萄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沈松漢表示,1996年他種葡萄時,種的人還不多,只要葡萄質量還不錯,不愁賣不出好價錢,如今種植面積越來越龐大,直接導致葡萄市場日趨飽和,這時拼的就是質量。
“以前是批發商上門‘搶’葡萄,而今年,葡萄質量稍差就會滯銷。”在采訪中,不少葡萄種植大戶表示,今年滯銷的葡萄,只能靠自己在路邊擺攤售賣。
精品葡萄占鰲頭
“必須走精品化、特色化之路。”在考慮未來葡萄種植業的前景時,不少人不約而同地給出了類似的答案。
作為我市葡萄行業的領頭羊,濮院鎮新妙智村大圣果園 “葡萄大王”沈金躍對此感受最深。自2007年來到濮院進行葡萄種植以來,他就堅持標準化生產,如今他種植的葡萄有10余個品種,每種葡萄都按最佳畝產量嚴格控制。以藤稔為例,最佳畝產量為1250公斤,那么每畝只能有2000個枝條,共產出1000串葡萄,每串葡萄50粒,每粒50克。“按這個標準生產的葡萄,不僅可以節省人工成本,而且可大大提高葡萄品質,實現效益最大化。”
來源:今日桐鄉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