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三個月的黃渤海休漁期終于在9月1日正式結束,那么近幾日的捕撈情況如何?休漁是否見成效呢?
“今天是開捕第三天,鲌魚和鯽魚產量比較好,主要是二斤以上的大鲌魚和半斤以上的大鯽魚多一點,花白鰱規格不錯,一條花鰱有20多斤,梅鱭現在不多,等氣溫下降后,產量會慢慢上來。估算今天有個2000多元,還不錯,比去年同期好一點。”9月3日清晨,武進牛塘鎮塘口村漁籪生產戶老劉一邊忙著過秤,一邊對調查人員作開捕基本情況介紹。
當日是滆湖開捕的第三天,為比較詳細的了解今年湖區漁業資源和捕撈狀況,由省滆湖漁管辦、上海海洋大學和常州市環境監測中心等三家單位組成的漁業資源調查小組,開展了首次魚類多樣性現場采樣。
從現場測產情況來看,該捕撈戶有漁籪3.5塘,當日共捕獲魚類726斤,收入約2231.5元。其中鲌魚占總產量的7.8%、總產值的34%;鯽魚占總產量的44.8%、總產值的35%;花白鰱占總產量的13.8%、占總產值的10.8%,其它鯉魚、草魚、團頭魴、鳊魚、梅鱭、鱤魚、青梢紅鲌、餐條、小野雜魚等重量不一。由此表明:
一是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增殖保護功能進一步增強,保護區實施全年禁漁和專職管理,為滆湖定居型魚類以及放流魚類,花白鰱等營造了良好的棲息、攝食和繁育環境,資源量和捕撈規格逐步回升。
二是漁政執法管理得到進一步加強,嚴格封湖禁漁管理,深入推進“打非治違”、“清理整治違規漁具”等專項行動,嚴厲打擊電捕及團伙入湖偷捕等嚴重違法違章行為,切實維護了正常生產秩序,有效保護了湖區漁業資源。
三是今年汛期高溫期長,湖區水位較低,無臺風直接影響,降低了魚類外逃的損失,生物餌料相對豐富,促進了魚類生長,促成了捕撈收益的回升增長。
來源: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