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茶葉類產品從立頓開始、到普洱茶、再到鐵觀音風波不斷。最近,信陽毛尖農藥殘留問題被央視曝光,消費者對茶葉農藥殘留超標更是喊出 “喝茶等于喝農藥”的言論。話雖偏激,卻體現出消費者對茶葉安全的擔憂。
隨著 《食品中農藥殘留限量》新國標的實施,給眾多茶企帶上“緊箍咒”。作為有著眾多國內知名茶葉產區和基茶輸出大省的四川省,如何從源頭上真正杜絕茶葉的農藥殘留問題,茶葉行業協會和眾多茶企都在認真摸索。
茶農:夏秋茶農殘高于春茶
在成都市蒲江縣成佳鎮,有十多畝茶園、既是茶農也是茶商的徐女士向記者介紹,向來夏秋茶的品質就不如春茶,其農殘也明顯高于春茶。
“夏秋茶的內涵物質少于春茶,所以品質低于春茶。”徐女士告訴記者,春天萬物復蘇,樹木積蓄了整個冬天的養分,所以它的內涵物質非常豐富。隨著氣溫升高,生長迅速,內含物質相應減少,品質就降低了。
據徐女士介紹,隨著氣溫升高,病蟲害也會不斷增加,需要噴灑殺蟲、除菌等藥品。有的茶農不知道科學用藥,所以茶樹有農藥殘留,甚至茶園使用的除草劑也會有殘留。“春天氣溫低,而且茶樹本身也強壯,用不著噴灑農藥。”徐女士說,“如今提倡生態種植法,很多農藥不能使用。像三氯殺螨醇是一種低毒有機氯類殺螨劑,由于其中常含有滴滴涕雜質,被國家農業部禁止用于茶葉生產。但滴滴涕殺蟲效果好,而且成本低,所以很多茶農熱衷于使用它。”
記者了解到,滴滴涕在環境中和植物體內殘留期長、量高,人體長期攝入會引起慢性中毒。我國早在1974年就禁止在茶葉生產中應用滴滴涕,但在歷年的抽檢檢測中仍有查出。
徐女士還提到一種農藥叫甲胺磷,“甲胺磷不能用于茶葉上。”根據gb2763-2005《食品中農藥殘留最大限量》規定,乙酰甲胺磷殘留量不得大于0.1mg/kg。甲胺磷也是一種劇毒農藥,對人體神經系統、腎功能有嚴重影響。
根源:農殘根源在于利益驅使
今年6月,央視爆出作為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涉嫌存在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后,迅速在茶葉市場上掀起風浪。究竟為什么茶葉會存在農藥殘留?一時間,眾說紛紜。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