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時節,在武義縣桃溪鎮東壟村海拔四五百米的后陽弄高山上,600多畝齊腰高的旱地山稻成了一道奇妙景觀。
六旬老漢陳舍男是旱地山稻的主人。9月9日,陳舍男駕駛吉普車爬上后陽弄,察看山稻長勢??吹缴降娟懤m抽出了豐碩的稻穗,陳舍男布滿皺紋的臉上露出了笑容。今年農歷芒種(6月5日)前,他在后陽弄、大路山、胡宅、南湖等地播下1000多畝山稻種子不久,就遭遇連續將近50天的高溫干旱天氣。盡管山稻耐旱,他還是對山稻的生長揪心不已,現在總算“挺過去”了。
據了解,山稻屬于旱作生態型作物,生長無需水層,耐旱耐瘠性極強,其根系發達,須根入地最深可達1米,十分適合在油茶林等新開林作物基地套種,并能起到幫助林作物幼苗遮陰、固土保墑、抑制雜草、提高肥力等作用。筆者連根拔起一簇山稻,驚奇地發現,稻根看上去就像一棵樹苗的根,細長的根須抱泥成團。
前些年,陳舍男和兒子在省林科院專家幫助下,在武義各地建了2000余畝油茶林。去年,考慮到油茶前五六年沒有收益,在專家指導下,他在種了油茶幼苗的山坡上試種了十來畝“百靈一號”山稻。結果每畝打了200多公斤稻谷,稻米口感很好,裹粽子、釀酒口感更佳。除了留足今年的稻種,去年收割的山稻每公斤賣100元,很快就被搶購一空。
這種奇特山稻不需育秧、不要除蟲,像栽豆、種樹一樣滿山播撒稻種,讓在水田里種慣了水稻的農民嘖嘖稱奇。東壟村76歲的老農陶土金今年已在陳舍男的稻山上干了八十來工。他說,如果不是親身在山上干活,在連豆、玉米等都不太好種的山坡上種稻還真難以置信,今年這么難熬的高溫天氣,山稻都安然無恙,真是奇了。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