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里羅非魚畝產量達到1萬公斤,是全國最高的。”說這話時,位于合陽縣漁業基地的新民家魚原種場負責人充滿自豪。而這個讓他自豪的數據,之所以從此前毫不起眼的4000公斤直翻兩番還多,主要托賴于現代高科技的投入和運用。
合陽縣是陜西省漁業重點縣,坐擁黃河灘區資源優勢,在15.7萬畝平坦開闊的濕地灘涂中,有4.8萬畝都適宜養魚。截至目前,在蘆葦荷塘之間,這里的萬畝無公害養殖基地已經建成,全縣水產品總產量占到整個渭南市總產量的2/3,占全省水產品總產量的1/12。每年的漁業綜合產值達到1.75億元。
其中的佼佼者陜西新民家魚原種場,是西北地區唯一的國家級家魚原種場,建有魚池486畝,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兩種魚苗5億余尾,商品羅非魚10萬公斤。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之所以能實現我省乃至西北地區之最,與企業下大力氣進行的科技創新分不開。
一套微孔增氧技術投入運用,改善了養殖環境,提高了畝均單產,使羅非魚畝產提高到1萬公斤;一套水質在線監測系統上馬,為管理者時時掌握魚苗生存水質提供了便利;一套魚病遠程輔助診斷系統,將全國20多個省市開通的網絡平臺聯動起來,解決魚病中的疑難雜癥……先進的設備設施投入,幫助企業在科技層面不落后,適應了現代漁業發展。(趙蕾)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