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的水產養殖無論是在養殖密度還是在養殖面積上都開始大幅增長。不過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問題也不斷出現。其中,養殖生態環境不良,極大地困擾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池塘經過長時間的高強度養殖,底質老化,水質條件下降,細菌叢生,生態環境惡化。以往治理水質、底質惡化的措施,一是養殖過程換水,二是收獲以后進行池塘清淤。換水和清淤給養殖大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由此帶來了交叉感染、水資源浪費、養殖區域使用年限縮短等負面效應。
如何在現有的養殖模式中,針對養殖池塘生態環境的特點,采取有效的措施,調控好的養殖生態環境,成為促進養殖對象健康生長、水產養殖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應用有益微生物治理養殖生態環境,其成本低、收效大、無再污染等優點已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自然水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處于相對平衡狀態。但是在養殖生態系統中,養殖動物的數量大大增加,其他生物極少,改變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相對平衡狀態,養殖動物的食物來源于人工投喂的配合飼料,自身的排泄物、殘存飼料、浮游生物殘體等有機物失去了被其他生物轉化利用的機會,只能依靠池中微生物的分解礦化。
在養殖池塘這個生態環境中,物質的分解轉換是依靠微生物的活動來完成的。養殖池塘自有的微生物有好氧性的、厭氧性的和兼性厭氧性的。當氧氣充足時,好氧性微生物占主導地位,物質的分解轉換速度快而且徹底,產物無毒;當氧氣不足或缺乏時,厭氧性或兼性厭氧性微生物的活動占主導地位,物質的分解轉換速度慢且形成有毒的中間產物。對有些養殖動物來說,好氧性微生物一般都是有益的或者無害的,厭氧性和兼性厭氧性微生物有部分是有害的,條件致病性的,甚至是致病性的。
來源:農博會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