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的山區多,高原面積大,果業發展為其作出了突出貢獻。"新到任的陜西省果業局局長高武斌通過廣泛調查,深有感觸地說。果業的崛起,有效解決了山區農民的致富問題。"過去那么多窮鄉僻壤,如今都是果香四溢的富裕之地。"
蘋果根植黃土地,農民致富奔小康
"過去,洛川、白水和旬邑是渭北黃土高原中最窮的地方,農民為啥窮,你順著小麥的根往下挖就明白了,當地年降水僅有四五毫米,麥根很短見旱就枯死了,農民靠它咋生存?"省果業局生產處處長黃長科接著說:"改種蘋果后,果樹的根深深地扎在黃土中,干旱不怕了,陽光充沛、海拔高、土層厚、溫差大等自然特征,反成了蘋果最佳生長優勢,就靠這個優勢,農民每畝收入1萬多塊錢很平常。"
農民從此揚長避短,市場優勝劣汰,渭北地區的農民靠蘋果路子越走越寬。近10年來,延安以北的農民也整座山栽種蘋果,"山地蘋果"既有綠化作用又帶動農民增收。統計顯示,全省41個山區縣發展蘋果面積已超過1000萬畝。
洛川縣果業局局長曲軍濤說:"全縣果農人均擁有3畝果園,去年人均種蘋果純收入1.3萬元,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的農戶比比皆是,如今無論到哪個村,農民買的轎車都有幾十輛。"
一果引來百果鮮,山區處處果飄香
蘋果的規模發展,增強了山區農民發展果業的信心。
眉縣第二坡村的郝經玉指著南邊的大山說:"秦嶺本是獼猴桃的原生地,不信你到山上看,滿坡都是野生的獼猴桃資源。守著獼猴桃,過去卻盲目發展別的產業,結果村民窮困潦倒,自栽種獼猴桃以來,村民的日子一年勝似一年,全村1786人,去年僅獼猴桃就賣了2600多萬元。"
沿秦嶺北麓10多個縣區,如今獼猴桃種植面積達100萬畝。尤其是周至縣和眉縣,兩縣擁有獼猴桃的農家達70%以上,兩縣涉果農戶達60萬戶。
翻過秦嶺就是漢中市和安康市,這里是我國橘子生長的最北緣地區,借地緣優勢,陜西橘子較其它地方早熟10天,且距北方市場近,兩市借此現已發展橘園近60萬畝。
城固縣原公鎮塬山村的徐慶真說:"我家種了20畝橘子,去年賣了20多萬斤,收入了15萬元。"他接著說:"因為城固的橘子顏色好,味道酸甜適中,一般年份陜南要比南方橘子每斤多賣兩毛錢呢。"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