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茶北引”作為齊魯茶文化的一個符號,被廣泛認可。其實,當年提出的不僅是“北引”,還有“西遷”?!氨币币膊粌H是山東,還覆蓋了河北、山西、內蒙古,甚至包括了東北的遼寧和吉林的部分地區(qū)?!拔鬟w”則直接遷到了西藏、陜西、新疆。應該說,這是一項龐大的植物遷徙計劃,從中央到地方都成立了引茶機構?,F在看來,真正引進成功并大面積栽種生產茶葉的地區(qū)只有山東,其他地區(qū)只是樹種引進成功、零散的茶樹成活,不是茶葉生產大功告成。就是前兩年,內蒙古的紅山地區(qū)還宣布“南茶北引”結碩果,內蒙古的紅山茶問世。但是,那只能證明茶樹可以在這個地區(qū)活下來了,沒有形成規(guī)模化生產。要是僅僅以茶樹的種植成活為標準,山東地區(qū)種植茶樹的歷史至少在明朝之前。經過我的小范圍調查,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都記得自己村里有老茶樹,年頭都在幾代人以上。
當時的中央為什么提出“南茶北引西遷”這樣一個龐大的茶樹遷徙計劃,據說最初的積極推動者,來自民間而非官方。關于山東的“南茶北引”,我聽到的最早的一個民間傳說,是帶有半官方色彩的個人行為。舒同先生自1948年開始一直在山東工作,接近10年。那些年舒同先生做過省委書記,也做過縣委書記,對山東情況十分了解。這位出生在江西的老表,到山東以后感覺氣候條件與他的家鄉(xiāng)十分相似,冬天并不冷,夏天雨水豐沛,而春秋溫差大,極其適合茶葉的生長。但是,山東并沒有形成規(guī)模的茶園,零散的茶樹也沒有茶農管理。于是舒同先生提出把他家鄉(xiāng)的茶樹種,引進到山東培育。此為坊間說法之一。
之二是另一位來自江西的老表,長期擔任山東省委領導職務的譚啟龍先生。
山東最早引茶種培育茶樹的是泰安縣,試種的地點是地處現今新泰和泰安交界的徂徠山,時間是1952年。徂徠山是一座革命的山,抗戰(zhàn)時期曾經爆發(fā)了著名的徂徠山起義。但是,這次試種因為缺乏技術指導,并不成功。應該說,這次引茶的推動者就是舒同先生。
1959年,山東省的商業(yè)、農業(yè)、供銷部門再一次啟動引種安徽黃山的毛峰等茶種,在東南沿海的臨沂、昌濰(今濰坊市)、青島、煙臺的7個縣種植330公頃。除栽種在青島中山公園內的幾株活下來之外,其他野外種植的茶苗,全部死亡。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