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工業等的不斷發展,長江的漁業資源開始面臨不同的命運。近些年漁業資源的不斷減少已經引起了有關部門的注意,但是盡管各地區已經采取措施進行修護,可是結果卻差強人意。據悉赤水河是長江上游珍稀魚類棲息的最后領地,曾經逃過筑壩建水電站、化工污染的命運,但這次卻似乎很難逃脫被開發的命運。
赤水河的幸運和海內外聞名的茅臺酒不無關系。沒有赤水河,沒有河畔的植被和高粱,就沒有茅臺酒??恐茦I的支撐,赤水河沒有像金沙江、通天河那樣,已經或者即將聳立起連綿的水壩。而根據科考隊員的考察,當流動的河流變成一段段靜止的河水時,對原有水生生物的不利影響幾乎是難以逆轉的。但如今,航運擴建項目的規劃,讓這個長江上游珍稀魚類資源唯一的避難所,避無可避。
一位剛從美國密西西比河考察歸來的科學家感慨,在美國,水利工程建設的目標不單純是為了發電,保護生態環境往往成為工程規劃的出發點,并由此帶來對于自然生態的盡可能細致的維護工作。這與國內水利工程項目的建設初衷及實施效果形成強烈反差。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名號,依然擋不住當地政府的開發沖動;河流生態的長遠價值,卻比不上一時一地的利益嗜好。環保組織、水利專家的呼吁,為何只能成為可有可無的參考?每一個問題,都值得社會各界深思。
在地方“發展大局”面前,公眾利益和生態環境一再失守,這不會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對于任何一個地方,依托手里的資源,大力發展經濟,是其發展權的核心體現,然而在沒有解決“什么樣的資源可以大規模利用、該如何利用”的問題前,這種發展往往得不償失,其危害不亞于飲鴆止渴。
在很多官員和利益集團參與者的眼中,赤水河,或者說長江,不過是一條河流。發展水運,只不過是利用水流,少了一些水生生物,對人類本身并沒有什么大的影響。今年7月,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員王丁在做客某電視訪談節目時,就曾直言,有官員問他,江豚既然不好吃,為什么要保護。在他們的眼中,任何事物都可以用經濟利益來衡量。
江豚不好吃為何要保護?既然能投放魚苗,長江生態系統為何還會瀕臨崩潰?生物的多樣性到底有什么意義?這些問題既需要認真回答,更需要認真對待。
來源:中國科學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