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應城市城北辦事處西十村,有一片100多畝荊棘叢生的荒山,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無有坡".如今的"無有坡"滿目蒼翠,棗樹陸續掛果。從開荒種樹到掛果,讓荒山變成"金窩窩"陶雙明用了3年時間。
棗園里種有8000棵棗樹,其中有7000棵冬棗,其余的是子彈頭和蜜棗兩個品種。"子彈頭"8月15日第一批上市,冬棗9月中旬上市。
昨日,在棗園基地,陶雙明向游客推介一種叫做"子彈頭"的品種:"形狀像一個子彈,子彈頭最大的優點是口感好,外觀好看,比較甜。"
2011年,57歲的陶雙明從村干部的崗位上主動退下來。干部不當了靠什么為業?他把目光投向"無有坡"花120萬元種棗。
種棗的消息不脛而走。120萬元投進荒山,能收回來嗎?村民為他捏了一把汗。
陶雙明心里有底。每當看到一輛輛旅游大巴經過他們村駛向湯池和國家礦山公園風景區,陶雙明做觀光農業和旅游經濟的念頭油然而生。
種什么好呢?陶雙明到河南、安徽、四川、山東考察一圈,最終在山東找到項目,并從棗農身上取回一套"種棗經".他說:"這是第二代山東冬棗品種,皮薄、肉脆,抗蟲、抗病,而且易管理,肯結果。市場看好。"
在3個兒子的支持下,陶雙明請來挖掘機將荊棘雜樹挖走,在每個棗樹窩里埋上菜餅和農家肥,備好排灌設施。
3年來,園里的棗樹一天天長大,村民的質疑聲也漸漸少了。今年特大干旱仍有3000棵棗樹掛果。
陶雙明夫婦注冊商標,成立"蒲陽冬棗農民合作社"并計劃在園里套養家禽,搞生態養殖,發展觀光采摘農業,帶領鄉鄰致富。(夏山)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