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直言,我國糧食產出和需求間的突出矛盾,已經不允許我們擱置轉基因技術的發展。中國的國情決定了我們不可能像土地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一樣,用傳統的一些方法來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的出路必須通過現代的高新技術來支撐我們農業的發展。
糧食產出和需求的矛盾換一句更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糧食安全。按照上述"必須通過現代的高新技術來支撐我們農業的發展"的說法和通篇報道的主旨,似乎要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就必須發展和依賴轉基因技術。然而,轉基因技術頂多是正在成長的一匹小駒,無法承載和拉動中國糧食安全這輛大車,更沒法拉動世界糧食安全的大車。如果把現代科技當作拉動糧食安全的一匹馬,那么,與現代科技并行的還有傳統農業的多種方法。因此,轉基因技術當然可以發展,但是把轉基因當成解決糧食安全的唯一途徑或主要途徑卻未必盡然。
糧食安全說到底,是要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既能買得到又能買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這就要求,能確保生產足夠多的糧食并最大限度地穩定糧食供應。當然,糧食安全還有質量和營養上的要求,但僅僅從糧食數量上的安全來看,生產足夠多的糧食也只是糧食安全的一個選項,其他選項還有節約糧食,如從儲存、運輸、加工等環節上節約糧食,以求供給更多人口所需的食糧。
中國現在和未來確實有糧食缺口,而且有擴大的趨勢。根據預測,到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總量11450億斤。按照糧食自給率95%以上測算,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需要達到10800億斤以上。要保證達到這樣的糧食產量和供給,可供選擇的路徑雖不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卻也有諸多選擇。
糧食是長在土地上的,保護現有的耕地和開發利用荒地是增加糧食產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增加和充分利用土地就是一種非常傳統的做法,至少與現代科技并行不悖,而非可有可無。根據測算,現在中國就有1億畝后備耕地,如果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復墾耕種,就會大大提高中國的糧食總產量。所以,目前的現實是,如何抑制地方政府的賣地經濟,保護耕地和開發荒地。
來源:中國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