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吃大閘蟹成了一種“身份”的象征。每年的中秋節前后,滿大街飛的宣傳海報和大禮盒。
今年螃蟹生意一瀉千里,蟹農們往年翹著腳,坐等訂單的日子不復返。10月都快過半了,長興縣洪橋鎮的很多蟹農還是沒等到幾個客戶。
不過,近日記者在洪橋太湖蟹養殖基地兩天的走訪中發現,有的蟹農已經先走一步,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鉆研如何“轉型升級。”
高溫導致湖蟹大批死亡
西太湖蟹成熟期推遲半個月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
正常情況下,一畝蟹塘投放800到1000只蟹苗。經歷蟹苗死亡、自然死亡、生病死亡種種“磨難”后,螃蟹能夠生存下來健康成長已屬不易。
在連續的高溫下,不僅是太湖,江蘇、蘇北一帶很多蟹塘也出現了螃蟹大面積死亡的現象。
“我們洪橋有一位蟹農因為當時引進的蟹苗質量不高,經過一個夏天后,螃蟹死了三分之一,我們這里算是損失比較嚴重的。”虹橋鎮農辦林主任告訴記者,“螃蟹產量本來就不高,今年又遇到了銷售冰點,蟹農的日子不好過。”
大約在2009年左右,洪橋鎮太湖蟹的養殖面積在6000余畝,到了2011年增加到1.2萬畝。“2009年之前我們這里3兩公蟹和2兩半母蟹的價格每斤也就六七十元;到了2011年,基本可以賣到80元一斤左右;如果是禮盒裝的,一斤可以賣到將近300元,蟹農樂得不行。”林主任說。
今年中秋節,合作社幾乎沒有接到訂單。只有少數的蟹農零星捕撈一點供應當地的百姓需求。洪橋的蟹塘產量本來就不高,前幾年每畝只有100斤不到,這幾年稍微好點,今年預計一畝200斤左右。被高溫天氣一折騰,到時候能捕撈多少還真沒個數。
為了增產,鎮農辦想了好多法子。
“重金請江蘇那邊畝產四五百斤的養殖戶過來指導,在蟹塘底部安裝微管增氧設施,給予蟹農一定的增氧補助。我們能做的,就是努力轉變蟹農的觀念。”林主任說。
來源:中國水產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