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收秋種時,農業生產的引領者———種糧大戶們在想什么?他們在規模種植的路上有什么困難?近日,河北省鹿泉市東營村村民王瑞晨找到種糧大戶杜永峰,希望把自己的3.68畝土地流轉給他,但被拒絕了。“我創辦了鹿泉聯民土地托管專業合作社,現在,經常有農民找來希望把承包地流轉給合作社經營,如果不是成方連片的,我都不敢接了。因為如果土地分散的話,經營規模越大,效益反而會越低。”杜永峰介紹,他租賃了2700多畝土地,但集中度不高,這兒一片,那兒一片,給機械化生產和規模化種植帶來很大不便。
正定縣種糧大戶王永波頗有同感:“同樣是種糧,和整塊大面積土地相比,分散的土地不僅費工費時,收益每畝也要少幾十元。”他種有200多畝耕地,但其中50多畝分散在十幾個地塊。
許多種糧大戶提出,希望以村為單位整合土地,把整塊的大面積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此外,土地流轉的不確定性,也限制了種糧大戶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看來,如何讓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流轉,怎樣建立土地流轉長效機制,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秋收秋種時節,杜永峰每天睜開眼睛想的都是如何填補資金缺口。“經營的土地越多,需要的投入就越大,尤其播種季節,各種農資急需大量周轉資金,農戶的租金也要兌現。我自己有一個肥料生產工廠,缺資金時,經常從工廠里拆借。”杜永峰表示,種糧大戶從銀行里貸款很難。
資金瓶頸不僅阻礙著規模的發展,還影響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李杏軍是隆堯縣崔樓村的種糧大戶,租賃承包了1500畝耕地。為了實現機械化生產,去年秋收前,他準備購買大拖和玉米收獲機。由于資金欠缺,他到銀行貸款,可是土地不能作為抵押,他只好請親戚朋友幫忙擔保,才貸了十來萬元,但沒趕上當年秋收。
如今,各類銀行原來在農村的網點大多撤銷,農民為發展生產,想貸點錢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即使得到小額信貸,農民也很難拿到5000元以上。對種糧大戶而言,5000元只是杯水車薪。種糧大戶迫切希望延長貸款期限和擴大貸款額度。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