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長豐縣率先引進了甘藍菜種植,并以"訂單農業"模式,與市場對接,解決了銷路問題。當年,一些先行一步的農民嘗到了增收的甜頭,逐步擴大了栽種規模,還帶動了其他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的積極性,走上了種菜致富之路。
這幾天,長豐縣陶樓鄉陶西村農民魏青云比較忙,利用晴好天氣加緊插栽秋季甘藍小苗。"現在家里栽了2畝多甘藍,一畝地可能收入4000多元錢,比種麥子強多了。"魏青云說。
陶西村,在長豐縣曾是出了名的貧困村。1991年,全村人均收入不到900元。為了改變貧困面貌,陶西村"兩委"一班人著手進行農業結構調整,在全縣率先引進了甘藍菜種植,并以"訂單農業"模式,與市場對接,解決了銷路問題。當年,一些先行一步的農民嘗到了增收的甜頭,逐步擴大了栽種規模,還帶動了其他農民調整種植結構的積極性,走上了種菜致富之路。到今年,這個村已經有九成的農民把甘藍菜種植視為主業,面積近3000畝。
隨著甘藍菜種植面積不斷增加,銷售將是一個大問題。為此,陶西村不僅成立了蔬菜專業合作社和銷售公司,還積極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安徽頂綠公司,開展"公司+農戶"的訂單式種植銷售。正是這種訂單模式,讓該村近2000畝菜地成為市級出口蔬菜基地之一。如今,一批批色佳味美的甘藍菜經過企業深加工后,還漂洋過海上了"洋人"的餐桌,讓當地農民的"腰包"越來越鼓。
據長豐縣有關部門介紹,如今像陶西村這種"公司+農戶"的訂單農業在該縣已屢見不鮮,從水湖鎮的草莓到朱巷鎮的仔豬、從雙墩鎮的土雞到下塘鎮的龍蝦……2012年,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439元,今年上半年也已達到5916元。(巧青)
來源:中國水果蔬菜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