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國2001年加入wto時的承諾,在入世過渡期之后,我國糧食流通領域要全面對外開放。目前,一些跨國糧食公司已開始采取動作,對我國糧食收儲、加工、銷售等環節以各種形式積極投資,力圖大舉進入中國糧食流通市場。這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可能造成威脅,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采取積極措施防患于未然。
一、外資進入我國糧食市場的目的或動因分析
我國糧食價格與國際市場有差異。比如小麥,國內、國際價格相差20%,國際市場上每斤大米零售價格比國內高出15%,這使我國成為全球糧價的洼地。按照2012年我國全年糧食產量11800億斤計算,每斤價格上升0 .1元就相當于增收1180億元,如果外資控制了我國的糧食流通和加工領域,將獲取異常豐厚的利潤。在利潤吸引下外資采取多種方式進入我國糧食領域。
1、控制中國糧價定價權。以控股的方式進入食品加工和制造行業,通過兼并、收購、合作等方式主導國內糧食流通格局,擠壓糧食加工企業的生存空間,控制中國糧價的定價權。以美國家樂氏收購山東正航食品有限公司為例。目前我國的人均年消費餅干量約為3公斤左右,與發達國家人均25-35公斤年消費量還有很大差距。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人們對餅干的需求也將不斷提高。收購正航之前,家樂氏在中國餅干市場上只銷售一些谷物類食品,市場份額較小,為在中國這個餅干未來消費大國占有一席之地,家樂氏公司通過收購正航得以進軍國內二、三線餅干市場,利用正航成熟的營銷網絡逐步占領華北、東北等地區餅干消費市場。
2、吸引境內企業海外上市,實現外資對食品加工制造企業資產和股權并購的目的。在經濟下行和從緊的信貸政策下,中小食品加工和制造企業融資困難,企業生產經營受到較大限制。海外資本市場通過對中小食品加工和制造企業嚴格考核,準許發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技術成熟的企業上市交易,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
來源:經濟參考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