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的高山蔬菜種植結構長期以來被當地戲稱為三白結構,即只有蓮花白、大白菜、白蘿卜三種。重慶晚報記者近日了解到,2008年在以科技特派員田時炳為首的團隊指導下,武隆高山蔬菜產業的品種和產量均得到了提升。據悉,武隆的高山蔬菜基地后年將拓展到20萬畝,產量達50萬噸,產值預計達到8億元左右。
重慶晚報記者 李棟 畢克勤 攝影報道
專家引進新抗病品種
“5年前當地農民種植的蔬菜就是蓮花白、大白菜、白蘿卜三種,與市場需求的對接度差,加上農民種菜科技水平低、土壤連作障礙嚴重及蔬菜根腫病的影響,農民種菜的效益不高、不穩。”科技特派員、國家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田時炳向重慶晚報記者表示,“尤其是根腫病,它的病菌在土里可以存活幾年時間,導致高山上萬畝土地不能種植蔬菜導致荒蕪。”
2008年,田時炳及其團隊作為科技特派員來到武隆,開展了連續5年的科技研究與示范工作。“高山蔬菜的一個市場優勢是它的采收供應期正好在7~10月,這時候重慶正值蔬菜生產的茬口交替,屬于蔬菜供應淡季,品種數量少。所以發展高山蔬菜正是填補蔬菜淡季供應的好時機。”田時炳表示,他的團隊引進篩選了7~10月重慶市場相對緊缺而暢銷的番茄、四季豆、黃瓜、茄子、瓢兒白、油麥菜等蔬菜品種,總共篩選出了適宜武隆高山的新品種和抗根腫病品種28個。
種5畝番茄收入超8萬
“以前當地農民的種植觀念比較落后,我覺得不能只采取集中課堂講授的方式,而要不定期深入田間就具體問題具體指導,并對農民不定期開展田間新品種新技術的觀摩學習。”田時炳表示,“我也是出身于農民家庭,所以對農業工作有感情。”據悉,為了能及時幫助到當地農戶,田時炳向他們公布了自己的聯系電話和郵箱,隨時接受農民的咨詢,5年來共接受農民電話、郵件咨詢上千次。
在武隆縣雙河鄉的高山蔬菜基地附近,重慶記者正好遇到一位名叫賀樹華的農戶。賀樹華今年39歲,他表示:“以前我種的是蓮花白,十二畝地,一年下來的收入是2萬元左右。2011年起在田時炳老師的建議和指導下開始種番茄,一開始只種了兩三畝,一年下來收入2萬多元,比種蓮花白的效益高多了。今年我種了5畝番茄,預計收入在8萬元以上。”
來源:重慶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