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13日,第五屆海峽兩岸雜糧健康產業研討會在農科城陜西楊凌召開。與會專家認為,小雜糧產業的發展壯大,要借"主糧之船"出海。
農業部小宗糧豆專家指導組組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柴巖表示,目前,消費者對雜糧健康特性認知正在逐步提升,未來雜糧產業的發展應搭上主糧消費的"大船",將雜糧制成米面,摻入主糧米面之中,通過主糧的消費拉動,促進雜糧產業由小變大。
"雜糧企業目前對精深加工產品的追逐熱情很高,但要充分考慮特供原料品種的供給和市場消化能力,加之技術門檻高、成本投入大,企業要結合自身實力審慎決定。此外,讓雜糧回歸于糧,加強與主糧企業的合作,通過面粉、大米等主糧進入消費者的餐桌,對企業來說是更明智而穩妥的選擇。"山西省農科院研究員陜方說。
對于雜糧回歸主食,部分雜糧企業已經開始嘗試。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高級工程師楊曉霽表示,愛菊在做將燕麥片加入主糧的嘗試,但口感不是特別好,之所以加燕麥片而不是燕麥,主要考慮到蒸煮能否同時成熟的問題。目前,企業尚未攻克如何解決口感和同步成熟的問題。
此外,品種退化、種植效益比低、種植面積下降、加工企業規模小、行業標準缺失、進口雜糧沖擊等一系列問題,成為與會專家和企業探討的焦點。隨著國內雜糧種植面積逐步下降,國際雜糧生產大國已經瞄準這片逐漸增大的空白,時刻準備搶占中國市場,雜糧產業或如大豆,再被狙擊。
陜西省糧油進出口總公司副總經理趙敏表示,美國、加拿大等國際雜糧種植大國時刻準備著搶占中國市場,2013年國內豌豆、高粱進口量都可能達到100萬噸。美國雜糧主產區幾乎囊括了中國北方所有的雜糧品種,包括高粱、谷子、糜子等,盡管目前產量不是很大,但其從種子選育到機械化種植水平都比較高,一旦有所動作,將給國內雜糧產業帶來致命沖擊。
來源:糧油市場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