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組織12省專家到福建省尤溪縣,對謝華安院士承擔的再生稻項目測產驗收,再生季百畝片干谷單產467.27公斤,加上頭季稻單產850.5公斤,再生稻百畝片年平均單產1317.77公斤,實現高產栽培目標。
據了解,1998年至今,謝華安團隊在尤溪縣,開展再生稻技術攻關16年,屢創高產佳績,7次刷新再生季單產世界紀錄。麻洋村百畝示范片,2000~2013年,14年平均畝產為1324.1公斤,其中再生季平均畝產495.63公斤;最高產量田塊平均畝產1448公斤,其中再生季平均畝產549.23公斤。
尤溪縣以謝華安團隊為科技支撐,16年累計推廣再生稻143萬畝,年均單產898公斤,以占全縣稻田面積32%,生產出全縣45%的稻谷,高產水平居全國前列。
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翟虎渠多次到尤溪考察,指出福建再生稻是"我國資源節約高效型水稻高產栽培技術模式典范"、"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示范片單產居國際領先水平".
福建省1988年立項開發再生稻,現在,再生季平均畝產260公斤,居全國前列。26年全省共推廣再生稻1690萬畝,增收稻谷65億斤。
據了解,再生稻是一次播、兩次收獲的水稻栽培技術,每畝可節約成本500元,比單季稻增產300公斤。目前,全國常年種植再生稻1100萬畝,再生季平均單產136公斤。
謝華安建議,我國南方有5000萬畝單季稻田可推廣再生稻,若達到尤溪縣高產水平,每年可增產稻谷2000萬噸,相當于福建省2年半的糧食消費總量。
專家認為,我國農業現代化面臨勞動成本上漲、耕地面積減少的雙重壓力,推廣節本增效、讓有限耕地生產更多糧食的再生稻,是保障我國未來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
近年,重慶、四川、廣西、江西、湖北、云南等南方9省,借鑒推廣福建經驗,2013年四川種植460萬畝,重慶150萬畝,再生稻已成為南方稻作制度和秋糧增收的新增長點。
農業部規劃到2015年,全國推廣再生稻1500萬畝。"將針對農村勞力減少與產業技術瓶頸,加強農機農藝配套,解決再生稻機械化生產,加快培育再生長強、可低留樁栽培的良種,集成推廣高產栽培技術體系,促進再生稻穩定發展。"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劉平說。
(東南網)
來源:東南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