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特”帶來的暴雨,導致浙江寧波市水產養殖大面積受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97億元。其中,南美白對蝦、梭子蟹、中華鱉等全市主導養殖品種的損失更是慘重。昨天下午,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專門組織專家商討災后復產的對策。
相關調查顯示,受“菲特”影響,象山、寧海、奉化、鄞州、余姚、慈溪等地的水產養殖池塘大面積受淹、海上養殖設施損壞,大量養殖魚蝦蟹逃逸,其中有上百畝池塘出現“空塘”。面對災情,許多養殖戶尤其是出現“空塘”的重災戶,不知所措,迫切希望漁業專家向他們推薦短平快的養殖產品。
浙江萬里學院教授林志華認為,余姚、慈溪等北部地區主要以淡水養殖為主,養殖放養品種可以選擇青蝦、雜交鱧、四大家魚、黃桑魚等,苗種供應地主要是杭嘉湖地區。象山、寧海等南部地區以海水養殖為主,可補充放養青蟹、泥蚶、脊尾白蝦等品種,供應地主要在溫州臺州地區。
寧波大學教授王國良建議,甲魚和石蛙是余姚受災較重的兩大養殖品種。對于現存的甲魚要加強池塘和周邊環境消毒,注重水質調節,投喂飼料要先估算存量情況,可以先適量投喂,根據攝食情況,逐漸增大投喂量。密切關注甲魚活動狀態以及病害發生情況。對于沒跑掉的石蛙,應進行養殖設施修復和環境消毒。然后,把剩余產品根據健康情況進行分類,好的差的分開養殖,避免交叉感染。用活飼料進行誘食。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高工吳松杰則對海水養殖池塘后期管理提出建議。他認為,對南美白對蝦、梭子蟹等兩大本市水產養殖主導品種,首先要能捕則捕,盡量減少死亡導致經濟損失。其次根據池塘養殖品種存塘數量確定合理投餌量,同時用生物制劑或水質消毒調控水質,維持池塘生態系統平衡。
甲魚、石蛙等馬上要進入冬眠了,怎么辦?梭子蟹嗆淡水死亡,如何應對?商討中,來自漁業科研部門和全市各大高校的水產專家,還就養殖戶普遍關注的問題,一一進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對策建議。
寧波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陳員祥接受采訪時表示,目前,農業部已同意向我市提供專項扶持資金,市政府出臺了1+11政策,其中三項涉及漁業,一是苗種,每畝補助50元;二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貸款貼息;三是加大水產養殖池塘標準化改造扶持力度。但當前除了資金和政策支持外,更需要一些針對性的措施,這也是請專家會商之目的。未來幾天,漁業主管部門將根據專家意見,加強技術指導,盡最大努力幫助水產養殖戶拯救蝦兵蟹將。
來源:中國寧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