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內蒙古商都縣小海子鎮下井村馬鈴薯種植區內,馬鈴薯收獲機不停地將一隴一壟的馬鈴薯翻出地面,跟在后面的農民工立即進行分裝,地頭上停著來自各地預約收購的車輛,一派繁忙景象。今年,下井村種了2000畝馬鈴薯,平均每畝純收入800元左右,全村僅馬鈴薯一項戶均純收入1.5萬元。“又是一個豐收年!”村支部書記范東笑著說。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十年九旱,年年春旱”,然而惡劣的自然氣候恰恰適合優質馬鈴薯的生長。近年來,烏蘭察布市順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發揮地區比較優勢,把馬鈴薯作為農牧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來培育,現在已成為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種薯、商品薯生產和鮮薯加工基地,馬鈴薯總播種面積約占全國的6%。2009年,烏蘭察布市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授予“中國馬鈴薯之都”稱號。如今,土豆(馬鈴薯的俗稱)不僅是當地農民致富的“金豆豆”,還成為產業興市的大產業。
商都縣小海子鎮下井村的農民在用馬鈴薯收獲機收獲馬鈴薯。
被“小土豆”改變的農民生活
商都縣小海子鎮馬官梁村的梁玉民今年種了300畝馬鈴薯,他算了一筆賬:平均畝產5000斤,每斤賣8毛左右,刨去租地費用、種子、化肥、人工,運輸等成本,每畝地利潤能達到800元。“以前種土豆是口糧,現在刨出來就成了‘金豆豆’!”他興奮地說。
像梁玉民家一樣,如今“小土豆”不僅改變著“中國薯都”千千萬萬農民的生活,也推進著當地固有的生產模式。四子王旗的劉燃聞通過土地流轉,種植了1000畝馬鈴薯,由于他引進了覆膜種植、噴灌等新技術,每畝比普通水地增產近一千斤。告別小打小鬧的散種,規模化種植向烏蘭察布市的馬鈴薯產業展現了一條康莊大道。
“小土豆”還盤活了另一個行當——農民經紀人。據介紹,烏蘭察布市現有28個馬鈴薯營銷協會,200多名馬鈴薯經紀人,形成了10萬人的銷售、運輸大軍,參與馬鈴薯營銷的人員每年高峰期達15萬人。從“泥腿子”蛻變的農民經紀人,為“小土豆”打開了北京、天津、東北、江浙等20多個省市及俄羅斯、蒙古、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大市場,每年實現產值20多億元。
來源:新華網內蒙古頻道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