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基層“遇冷”
改變產糧大縣“要飯財政”現狀,建立多方位的、新型的、高標準的糧食生產區域利益補償機制
記者在吉林、江蘇、河南等糧食大省調研了解到,盡管國家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但糧食主產區財政資金緊張狀況未得到改善。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越多,經濟越落后,陷入“糧食大省、經濟弱省、財政窮省”的怪圈。
我國糧食生產呈現越來越向糧食主產區集中的趨勢。近十年來,全國糧食增量的91%來自13個糧食主產省(區)。但從收入來看,除遼寧、江蘇、山東3個沿海省外,其余10個主產省(區)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88%,人均財政收入只有全國平均水平的77%,農民收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3個糧食主產省(區)人均財政支出6136元,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80%。
農業專家和基層農業工作者擔心,糧食生產區財政資金緊張狀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勢必會影響其抓糧積極性,甚至放松糧食生產,影響國家糧食安全。為此,專家們建議,盡快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長效機制,加大向糧食主產區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健全和完善糧食主產區金融支持政策。
產糧大縣“吃飯難”
剛剛上任的吉林省農委主任李國強曾經是產糧狀元市榆樹市的市委書記。榆樹市是全國第一產糧大市,但人均財力只有3000元,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3。李國強說,“榆樹市的黑土地抓一把冒油,插一根筷子發芽,把這里的土拉到別的地方就是肥料,這么好的黑土地浪費、蠶食都是造孽”,但是,大糧倉卻沒有改變榆樹農業大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的面貌,還要自己找吃的、找花的,基層政府抓糧積極性并不高。
來源:中國新聞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