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正是摘蘋果的時候,在陜西延安富縣的36萬畝蘋果園里,熟透了的紅富士和新紅星掛滿枝頭,像笑容可掬的紅臉蛋。
富縣種蘋果的年頭在全國數得上,上世紀50年代名聲在外。這里的原因與這個縣的富字有關。富縣種蘋果是老大,比水稻和蔬菜要多得多,可并沒有因為種蘋果而富。
到了國門打開之時,國際蘋果市場激烈競爭,使他們看到了差距。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生產管理標準達不到國際市場要求。蘋果的總產量一個勁地長,品質卻總也上不去,走出國門很難。
如何發揮資源優勢,統一生產管理標準,快速提升蘋果品質,增強富縣蘋果國際競爭力,成為擺在富縣縣委、縣政府面前的頭等大事。經過深入調研論證,富縣縣委、縣政府決定采用當前國際通用的良好農業生產管理標準,全面開展良好農業規范(chinagap)一級認證, 提升農業生產的標準化水平和富縣農產品的內在品質和安全,以提高國際競爭力。
川塬得天獨厚 也要提質增效
富縣位于中緯度半干旱地區,暖溫帶季風氣候,境內川塬相濟,土地肥沃,水資源豐沛,林草覆蓋率達62%以上,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富縣依托優越的自然條件,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形成塬區蘋果、川道果菜煙稻四業互補的產業格局,全縣農業發展基本完成規模擴張,進入提質增效階段。
富縣的蘋果總面積有36.2萬畝,果農人均3.5畝,品種主要有紅富士、秦冠、嘎啦、新紅星、千秋……通過國家認證綠色食品基地17萬畝,有機蘋果認證面積9590畝,先后躋身中國蘋果二十強縣、全國出口蘋果質量安全示范區、中國優質蘋果基地重點縣行列。
要想賺大錢 就按標準來
富縣縣委一班人認識到,創建農業規范示范縣首先要制定標準。他們以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為基礎,以技術標準與產品質量標準并重,以品種標準與生態環境標準并重,以符合當地生產實際與參照國際先進標準并重的原則,結合富縣自然環境特點及生產實際,有計劃地制定蘋果、水稻、蔬菜等農產品系列標準規范,并對標準集成做成手冊,讓果農懂得要想賺大錢,就按標準來。
來源:富縣政府門戶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