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葉,祁門俗稱“箬皮”,在人們眼里,只是用來包粽子和編斗笠的。殊不知,在祁門的西南鄉特別是蘆溪一帶它卻派上大用場,成了搶手貨。
祁門有一款歷史名茶,稱作“安茶”,早出紅茶150余年,全球一枝獨秀,是介于紅茶、綠茶之間的半發酵緊壓茶,在東南亞地區向被奉為包治百病的“圣茶”。這種茶葉在精制加工過程中有兩道非常重要的工序離不開箬葉。一道叫“裝簍”,就是將新鮮箬葉洗凈拼接后襯入半斤或1斤裝的空茶簍中,然后將經過特殊蒸制的濕熱安茶填充其中,再用箬葉壓緊,最后扎成條簍用炭火烘干;另一道叫“打圍”,就是把烘干后的茶簍集中捆扎,用洗凈的新鮮箬葉圍繞四周,再用竹篾條套牢扎緊形成30斤左右的大包裝。這樣,不僅成品的茶、竹、箬、炭四味交融,芳香撲鼻,而且美觀環保,特色鮮明。只要存放得法,即使數十載后打開泡飲,其色、香、味、形仍然不減當年,而價格卻會攀升幾十甚至幾百倍。
據了解,近年來祁門安茶產量逐年擴大,新鮮箬葉的收購價格也水漲船高,從2006年的0.5元一斤提升到現在的2元左右一斤。農家婦女利用夏秋的閑余時間上山采摘,不誤農時,賣給廠家時當場現金兌現。經過測算,自2005年以來,各個安茶廠家支付的箬葉收購價將近40萬元,該鄉羅村村民吳愛紅今年一個半月時間通過采摘箬葉,就獲得收入4011元。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