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和童正清現在的狀態是他們的偶像盧青年的"初級階段".他們遇到的問題盧青年也"曾經為之苦惱".盡管種了幾十年稻谷,盧青年對糧食的價格走向仍然琢磨不透,因為影響糧價的因素太多,太難把握了。他笑稱,"誰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種糧也能賺大錢
1992年,正值全國糧食大豐收,大部分糧食企業的倉庫庫容飽和,一些糧庫還搭起了露天倉庫存放糧食,但仍有部分農民的糧食賣不出去,"賣糧難"問題比較嚴重。
作為一個多年的糧食工作者,盧青年在為種糧戶著急的同時,也看到了商機,一個念頭在腦海里閃過:如果能把多余的糧食加工后銷售出去,既可解決農民"賣糧難"的問題,還可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
當時,盧青年所在的單位沅江市草尾糧站實行體制改革,為不增加單位負擔,他主動提出下崗。已近40歲的盧青年經過深思后決定"不吃皇糧"辭職回鄉種田。20歲被招工到糧食部門,好不容易跳出農門,他要再當農民的消息傳開來,反對聲一片。
但盧青年志向明確:不是去當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要做新時代的農民,要做農民企業家,只要路子選對了,種糧一樣能賺錢,一樣能致富!當年,他在沅江市創辦了一個小型大米加工廠,向產業鏈的下游邁出了一步。
1995年至1999年,全國糧食市場持續低迷,出現了"谷賤傷農"的局面,農民沒了種糧積極性,大面積棄耕拋荒現象出現。"當時的千山紅國有農場,拋荒地達到百分之十,為了不拋荒,有人就幾十元把地承包出去。"
來源:湘聲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