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連古今,茶香拂面來。10月9日,百年通草畫冊《白云山賴家制茶圖》從英國倫敦寄達福建寧德市。該通草畫冊繪制于清光緒癸卯年桂月(即1903年8月),以簡約淡雅的水彩畫形式,清晰記述著百年之前福安白云山賴家從種茶到售茶的全套傳統制茶工序。1冊共12幅畫,一畫一工序,道道相連、形象生動。
據介紹,該通草畫冊是此前10月3日在英國倫敦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由寧德市茶人賴培華先生拍得,競拍價折合人民幣19萬元。
這套珍貴的古老制茶畫冊的回歸,彌補了寧德市茶業史料多以文獻記載的不足,為閩東悠遠制茶歷史再添精彩一筆。令人更為稱奇的,競拍者賴培華先生出身福安白云山制茶世家,其先祖曾在百年前成功研制“賴茶”,并成為清廷貢茶,而此通草畫冊描繪的正是百年前福安白云山賴家制茶情景。
發往海外的古老“明信片”
據了解,通草畫因其作畫在通草制成的紙張上而得名,其紙質易著色,經久不褪。通草畫興起于19世紀初,與當時國際市場的需求密切相關。
從18世紀起,隨著海上貿易的繁榮,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紛紛進入歐美人的生活,在歐美國家掀起了一股“中國熱”。在攝影技術尚未發明前,來中國沿海城市探訪或做生意的西方商人及傳教士迫切希望能將自己在東方的所見所聞,真實客觀地帶回本國,向親朋好友傳遞美麗而神奇的東方風情。19世紀初,廣東一帶便有人把在當地廣泛種植的通草樹心切成薄薄的切片,代替當時昂貴的紙張作畫,并在西方畫家的指導下,將西方繪畫原理融入本土繪畫中,創造出了中西合璧式的通草水彩畫。
通草水彩畫描繪的題材相當廣泛,既有體現市井生活風情、動植物的,也有反映貨品貿易、各行各業、各階層人物的,林林種種,具有很強的寫實性,是當時社會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它們是歐洲人了解中國社會情況的鮮活文本,也可視作幫助商人擴大生意的“產品說明書”,被譽為發往海外的古老“明信片”。直到上世紀初,通草畫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目前在國內十分少見。
來源:第一茶葉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