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轉涼,無錫本地種植的火龍果采摘銷售已近尾聲,在市場上可謂“一果難求”。在經歷了前幾年的試種后,火龍果如今在錫已修成“正果”。不僅產量大增,而且供不應求。然而由于種種局限,規模難以擴大,至今難以大批量投放市場。
外表“堅強”其實很“嬌嫩”
無錫種出火龍果,很多市民聞所未聞。昨日記者在錫山區錫北鎮參觀了4個種植火龍果大棚,原來火龍果既不是長在樹上也不是長在灌木里,其“真身”的枝蔓形似仙人掌。果農華楚忠告訴記者,熱帶的火龍果一年三季可以產果,而無錫一年只產一季,一季產果7次左右。
外表看似“堅強”的火龍果,其實卻很“嬌氣”。華楚忠引進火龍果的第一年冬天,一個工人施完肥出大棚忘了關門,短短一夜400株火龍果枝蔓被凍死。石塘灣果農倪小康也有相同的遭遇,他2007年就引進了火龍果,種下去的第一年冬天因為缺乏經驗,三分之二被凍死,他急得在大棚里哭了起來。
火龍果與仙人掌是“親戚”
華楚忠最初從臺灣引進了3200株火龍果,每株26元。雖然他是種茶葉的行家里手,但面對火龍果卻是一竅不通。經過3年的摸索,終于取得了種火龍果的“真經”。華楚忠告訴記者,火龍果與仙人掌是“親戚”,所以怕潮不怕干,要切記控制澆水的水量,冬季無錫氣溫很低,所以大棚需要“穿上”兩層保溫膜。第一年種火龍果畝產只有可憐的三四百斤,而今年接近兩千斤。
倪小康也向記者傳授了他的經驗,火龍果的病蟲害很少,所以不用噴灑農藥,只要控制施肥量和溫度,種出優質的火龍果并不難。今年倪小康的火龍果畝產達到了4000斤。
市場前景好卻遇發展瓶頸
華楚忠表示,最近還有上海的水果商來談批發的意向,但是由于產量有限,都被其一一回絕了。倪小康的火龍果也是供不應求,已經斷貨5天了。
華楚忠感嘆,阻礙其發展的還是資金。種植火龍果的大棚就比一般大棚貴上不少,冬季還需要長時間增加溫度,所以成本很高。倪小康雖然在資金方面沒有缺口,但是也有自己的發展瓶頸。他現有11畝火龍果,產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他已多次到區農業部門要求幫忙多撥些田種植火龍果。
引種熱帶水果還需市場考驗
市果蔬協會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朝陽市場的紅心火龍果多產于云南。云南的火龍果已經形成了商品化、規模化,產業鏈條非常成熟。而無錫地產的火龍果目前還只是小面積種植,今后想做大做強,還要看市場的反饋。考驗外地水果能否在無錫安營扎寨的因素有很多,如質量、果品保存時間、果形等。目前無錫還引進了櫻桃、冬棗等外地產品種,但效果均不盡如人意。榴蓮、山竹、楊桃、芒果等熱帶水果,在無錫也很難種植成功。
來源:江南晚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