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大豆產量占全國四成左右,是我國最大的非轉基因大豆種植區。2009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6011.7萬畝,此后相繼下降到5322萬畝、5080萬畝、3996萬畝,今年更是萎縮至3105萬畝。四年間,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累計下降了近3000萬畝,幾乎減少一半,而且下降速度還有明顯加快趨勢。由于“洋大豆”大量進口等原因,黑龍江省九成非轉基因大豆加工企業虧損停產。
據有關專家判斷,如果不采取拯救措施,用不了幾年我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可能消亡。大豆如果完全依賴進口,給我國糧油、飼料、農副產品價格帶來的影響不可估量。
困境1
種植業
比較效益太低種植面積銳減
“2008年村里三分之二的地都種大豆,2009年只有一半地還在種,到2011年大伙就全改種玉米了。”黑龍江省巴彥縣西集鎮興旺村村主任方成忠告訴記者,“我家里54畝地,有兩三年不種大豆了”。
種大豆一畝少掙500塊
方成忠所在的巴彥縣有344萬畝耕地,曾經是黑龍江省的“大豆之鄉”。在這個中國非轉基因大豆的重要產區,2003年至2006年,巴彥縣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30萬畝,而現在僅存24萬畝,“大豆之鄉”也難見大豆了。
談及棄種大豆的原因,當地很多農民都認為種大豆的比較效益太低了。方成忠有一個對比賬:種一畝玉米的成本400多元,按畝產1500斤,每斤0.8元算,一畝能掙800元。種一畝大豆的成本300多元,按畝產300斤,每斤2.2元算,一畝掙不到300元。“同樣種一畝地,少掙500塊,誰還愿意種!”
大豆面積四年少一半
位于黑龍江省北部的克山縣也是傳統的大豆種植區,近年大豆種植面積同樣大幅降低。克山縣農業局局長宮長山介紹,克山有302萬畝耕地,1997年至2007年的十年間,大豆一直維持在240
萬畝,但由于大豆比較效益低,目前已經下降到150萬畝了。
黑龍江省農業部門一項調查顯示,2012年全省種植大豆每畝凈利潤256元,玉米每畝凈利潤495元,粳稻每畝凈利潤高達695元,大豆、玉米、粳稻種植效益比為1:1.9:2.7。由于種植收益明顯低于玉米和水稻兩大糧食作物,豆農種植積極性急劇下降。
來源:京華時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