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上漲八成多,同比上漲兩成多
牛肉價格為何一路漲
進入10月,牛肉消費迎來傳統意義上的消費旺季,平均價格每公斤達到60元,同比上漲兩成多。
這種漲勢讓消費者很無奈,把高價牛肉稱為“牛魔王”。但與“過山車”般的豬肉價格不同,牛肉價格的上漲已經曠日持久。這兩年,牛肉價格一直高位運行,背后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在推波助瀾?在國內牛肉主產省份之一的山東省,養殖戶和養殖企業的感受或許能給出一個答案。
探“牛荒”:周期太長,存欄量減少,價格仍將保持上漲態勢
今年47歲的高青縣花溝鎮花二村村民梁少青從事黃牛養殖、屠宰已經20余年。雖說眼下牛肉價格一路看漲,可他卻高興不起來。
“牛源緊缺,現在市場上是一牛難求。”沒辦法,梁少青只好既養牛,又到外地去淘牛。“得抽出專人來跑市場,青州、萊州、商河等地到處跑,從市場上購買架子牛后育肥,隨時添加,隨時屠宰出售,這樣成本能降低一點。”
對于“牛荒”,代曉鵬也有著切身的體會。鄒城市金瑞牛業有限公司的屠宰業務由于牛源少,導致目前的開工率僅有30%。設備閑置自然造成成本增加,綜合養殖、屠宰兩項業務的利潤,雖然近些年行情很好,但企業的總體利潤增長并不是太高。
今年9月,國家發改委出臺的《全國牛羊肉生產發展規劃(2013—2020年)》中指出,受養殖成本上升、母畜養殖效益偏低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全國肉牛存欄減少,產量增長減緩,供求關系趨緊,局部地區出現牛羊肉供不應求。尤其是母畜存欄持續下降,已經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十一五”期間,全國能繁母牛存欄比“十五”期間下降10.2%。
高青縣畜牧局副局長孫學明表示,肉牛的飼養周期長也是造成“牛荒”的一個重要原因。“肉牛飼養不同于豬、雞等,無法速成。一般來說,黃牛需要18個月,黑牛需要28個月,如果達不到,就會造成肉質下降。”
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對牛肉的需求卻愈加旺盛。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加之近年來豬肉瘦肉精等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消費者相應地增加了牛羊肉的消費量。據國家發改委預計,綜合考慮我國居民膳食結構、肉類消費變化、價格等因素,2015年全國人均牛肉消費量將達到5.19公斤,比2010年增加0.32公斤。
來源:人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