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種,“穩定播種面積”就成為農業干部頭上的一道“緊箍咒”。盡管面積是糧食穩產的基礎,但種與不種,種多種少,農民心里也有一桿秤——按2013年小麥最低收購價2.24元/公斤、小麥平均畝產343.6公斤計算,1畝小麥毛收入770元,僅為2012年全國農民工月均工資的1/3。“種一季糧不如打一月工”,讓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進城務工。能否破解“國家要糧”和“農民要錢”的矛盾,能否在耕地、水資源約束日益趨緊而糧食連年增產的高基數上,繼續挖掘糧食增產潛力,事關農民增產增收,事關國家糧食安全。在此背景下,農業部10月初發布的涵蓋4大區域、29個糧食生產優勢區域、涉及五大糧油作物的58個高產高效技術模式引人關注。本報記者采訪了參與小麥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編制的農業專家和農技人員,對農民關心的問題答疑解惑。
q1不同技術模式主要解決什么問題?
專家:著眼于小麥生產中的限制因素,分區分類找到突破口
黃淮海麥區種植制度以小麥玉米一年二熟為主,小麥10月上中旬播種,5月底至6月上中旬收獲,影響小麥生產的主要因素是水資源短缺,此外,干旱、凍害、干熱風等自然災害頻發,條銹病、紋枯病危害較重。
“黃淮海麥區氣候生態條件總體適合小麥生產,但也存在諸多障礙因素。”農業部小麥專家指導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廣才介紹說,小麥高產高效技術模式是在總結6年小麥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凝煉、提升而成的,它按照區域性與代表性相結合的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生態條件、種植制度、制約因素等情況,將黃淮海小麥產區分成南部水澆地麥區、南部稻茬麥區和北部水澆地麥區和旱地麥區4個區域,以便分區、分類找到突破口,充分挖掘小麥增產潛力。
“影響小麥產量和效益提升的限制因素不同,采用的技術模式也不同。”揚州大學農學院教授朱新開介紹說,7大模式主要著眼于解決3個技術瓶頸:一是技術的集成配套問題,破解生產中機械、經濟、人力等因素對技術應用的制約;二是技術的示范問題,強調農機與農藝配套在適度種植模式上應用,提高勞動生產率;三是技術體系的機械化問題,強調農機與農藝的配套結合,減少勞動力投入。
來源:農民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