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來到紹興縣陶堰鎮金墅村,看到一片金黃色的單季晚稻田里,養殖戶嚴如坤正穿著長筒雨靴站立在爛泥中,雙手捧著一只剛剛從田里摸出來的甲魚。他滿臉笑容地說:“一邊是稻花飄香,一邊是甲魚上市,金秋時節收獲‘雙豐收’。”
見過稻田里養泥鰍、養青蝦、養白鵝,卻沒聽說過還能養甲魚。陶堰鎮農辦工作人員見記者有些疑惑,便介紹說,這“稻鱉共育”是他們今年第一年試驗,如今到了“收獲”的季節。
原來,陶堰鎮的“稻蝦輪作”模式近年來已經成為該鎮農戶致富的主要途徑之一。而作為水鄉,陶堰鎮除蝦塘外,甲魚塘也有不少。為此,該鎮在縣農業部門的支持下,決定利用甲魚塘,探索新的養殖模式。
“實施‘稻鱉共育’,主要還是利用了甲魚的習性。”嚴如坤告訴記者,他的甲魚幾乎都是野育的,因此每年只有在5月中下旬到10月上中旬這段時間里才比較活躍,而其他時間,基本都是不進食,趴在洞里“睡懶覺”。
今年5月底,趁著甲魚還沒有出洞,嚴如坤便開始播種單季晚稻,這樣一來,播下的稻種也不會被甲魚破壞。“田里的水稻逐漸成長,給甲魚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嚴如坤介紹說,連他自己都沒有想到,“稻鱉共育”好處這么多。
一方面,由于甲魚喜陰冷,水稻成了甲魚的“遮陰棚”。今年夏季連續高溫,嚴如坤養殖的甲魚因為有了水稻遮擋烈日,沒有出現甲魚死亡的情況。另一方面,甲魚養殖過程中產生的排泄物,成了種植水稻較好的有機肥。同時,甲魚會吃掉一部分害蟲,無形之中,成了水稻的“護理員”。“由于要養甲魚,就不能給水稻噴灑農藥,施用化肥。”嚴如坤說,這樣培育出的甲魚和水稻,是真正的“綠色食品”,所以現在他的甲魚很受市場歡迎,每公斤賣到了240元。
“我們在摸索‘稻鱉共育’模式時,也遇到過不少難題,最主要的是防甲魚外逃以及何種水稻適應該模式。”陶堰鎮農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養殖戶們想了不少辦法。其中,嚴如坤是用彩鋼瓦作為圍欄。而橫旦村的農戶則在稻田四周鋪設上了厚厚的橡膠,在田坎上圍上空心磚,有效地防范了甲魚外逃。
“我們養殖戶還引進了一種叫做蘆葦稻的品種,植株高有1米多,水下部分有五六十厘米左右,很適合‘稻鱉共育’。”陶堰鎮農辦工作人員表示,目前“稻鱉共育”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功,但還是有不少細節需要摸索。
來源:浙江農業信息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