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收季節。想起新米的香味,不少市民心存疑惑:如今驅車到鄉鎮,也難得見到連片的稻田,現在流通業又這么發達,無錫還有必要種糧么?“除了產糧外,水稻田具有多種功能,必須得種,而且要把糧食這一傳統產業建成現代產業、優勢產業。”針對市民的疑問,市農委專家表示。
水稻田產生多重效益
市糧食局信息顯示,無錫人一年約吃掉大米、小麥、面粉等糧食200萬噸,其中約30%由本地供給。“如果本地供應能力缺失或減弱,無錫糧價就難以平穩,遇到突然暴發的災害,交通運輸線路不通暢等情況,市民吃糧就會有問題,所以本地糧食不可少。”市糧食局人士說。稻田濕地在太湖流域生態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不少人對此并不了解。據專家測算,種植一畝水稻,賣掉米后只能獲利800元到1000元,但它帶來的排澇、保濕和凈化水質等生態效益接近4000元。據此測算,全市80多萬畝水稻的生態價值就超過32億元。
朝著現代化臺階邁進的無錫愈來愈意識到,必須守住耕地紅線,穩定糧食生產,發揮農田的生態效益!
七大優質稻米基地初步建成
隨著現代農業生產方式的植入,無錫的稻田正發散出別樣的風采。據市農委資料,目前全市初步建成了宜興東北、西北,江陰澄南、澄東南,錫山安羊路沿線、惠山玉祁、新區鴻山等七大優質稻米產業化基地,及生產規模在千畝以上的江陰華西、錫山安鎮等九大現代糧食生產園區。
“如今,無錫市水稻以優質高產良種為主,病蟲防治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生物農藥,推廣秸稈、綠肥還田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和精確定量栽培技術。”市農技推廣總站有關人士說。
無錫大米也涌現了宜興“隆元”、江陰“聯業”、錫山“農博園”、惠山“惠大”、新區“稻花香”等一批知名品牌,其中“隆元”大米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稱號。宜興、江陰采用稻鴨共作技術生產的有機大米,錫山區高鈣米、五彩米、富硒米、江陰特色糯米等初具規模,受到了市民歡迎。
規模化經營還需努力
來源:無錫日報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