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寧縣騎路村是慶安鎮的一個偏遠小村,由于離鎮區較遠,經濟欠發達,于是騎路村成為了省委駐睢扶貧工作隊的幫扶對象。
初到騎路村,工作隊并沒有盲目地幫扶,而是對全村情況進行摸查,希望可以找出一條致富的新道路。經過隊員的深入摸查,發現該村有很多村民都種大蒜,但大多都是散戶種植,收獲后直接賣給小販,沒有經過后期加工,給村民帶來的效益也并不是很高。于是,工作隊就想到引進一個大蒜加工企業,把村民零散種植的大蒜集中起來,形成規模效益。通過多方聯系、尋找,工作隊找到了張家港的種蒜人潘益平。
潘益平于2011年來到騎路村,當年就投入300萬元。雖然大蒜豐收,但由于是雨季,收的蒜無處存放,收了就得賣,不然就會壞。因沒有倉儲,潘益平一季就損失200萬元。不但沒賺錢,還陪了不少老本,他迫切的希望可以有一個廠房用來儲藏大蒜。工作隊幫他完成了這個心愿。而工作隊在幫助他完成心愿的同時,也完成了剛來到騎路村時暗暗對自己許下的承諾——讓騎路村更多的人有事可干,生活的更好。現在,雙方的心愿隨著大蒜加工標準廠房的建成都完成了。
今年3月份,工作隊投資75萬元,僅用一個月時間,建成了2500平方米的大蒜加工標準廠房,并以每年10萬元的租金租給潘益平使用,解決了潘益平大蒜無法儲存的難題。同時,還將帶動100多人在廠房內工作,讓騎路村村民人均增加務工收入3000元,從個人到村集體都變得富裕起來。與此同時,隨著大蒜加工標準廠房的建成還將帶動周邊大蒜種植超過7000畝,為發展大蒜特色產業提供了有利支撐。
“現在這個標準廠房主要用于大蒜初級加工和儲存,而再過一段時間,將進行大蒜的深加工,又可帶動40~50人就業,同時,每人最少又能增加300元的收入。我相信騎路村肯定會越來越好。”騎路村村書記劉雅臣自信地說。
來源:江蘇農業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