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進入2013年,對蝦產業可謂是“傷痕累累”,蝦病暴發等多種因素都沖擊著產業的發展,那么在昨天隆重召開的漁博會上對蝦貿易如何呢?
11月5日,第18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簡稱“漁博會”)在大連世界博覽廣場舉行,來自全球39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企業參展,其中海外企業400多家,預計有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多名貿易商前來參觀洽談。
據湛江水產公司總經理劉健介紹,本屆漁博會從公司的對蝦業務來看,國內貿易商詢單的次數遠遠超過國際貿易商。“這種現象在今年特別凸顯。” 劉健說。他分析認為,造成此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國內對蝦養殖量減產嚴重,對蝦需要大幅進口,這方面劉健預估今年對蝦養殖量較去年縮減 50-60%;二是美國等國際市場對蝦消費量的減少,如美國近期公布的水產品消費數據顯示,對蝦消費量下降9.5%,這方面也受美國前段時間對中國等國家實行對蝦反傾銷稅的影響,在最終結果沒出來之前,中國的加工企業不敢出口對蝦;而劉健認為從中國的對蝦出口量來看,今年相對去年應該縮減40%左右;三是人民幣相對美元升值,對出口企業造成壓力。
整體而言,受上述三點主要因素的影響,今年對蝦內銷的需求欲望遠超外銷。而內銷對產品形式的要求呈現兩極分化,面包蝦等深加工產品與熟蝦等粗加工產品頗受國內貿易商歡迎,蝦仁等中等層面加工的產品受冷落。劉健分析可能跟國人的消費習慣有關,對于一般加工的蝦產品傾向于自己剝殼。
羅非魚方面,劉健表示今年同往年相近,貿易商前來展臺詢單的不多,特別是美國等傳統羅非魚消費市場,而中東、非洲等新興市場相對較多,對羅非魚產品的要求也主要集中在條凍羅非魚上。
從養殖市場反饋的信息,今年羅非魚養殖量預估有30%左右的減量,但出口訂單價格并沒有大幅上漲,以3-5盎司淺去皮羅非魚片為例,去年是 1.8-2.4美元/磅,今年為2-3美元/磅;劉健稱主要是因為今年不少對蝦加工廠收不到足量的原料蝦,為滿足產能轉向羅非魚生產,導致羅非魚出口競爭加劇所致。
來源:中國水產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