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改委價格司副巡視員郭劍英在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推進資源環境價格改革,特別是資源性產品價格市場化不能等同于變相漲價。價格市場化的核心是讓市場在價格決定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讓價格能夠更多地反映市場供求的變化。同時,這種市場的價格信號反過來又影響市場的供求。價格上升刺激供給,同時抑制需求,這種機制本身會使得價格成為一種漲漲跌跌的狀態。
郭劍英說,我們現在在推進資源環境價格改革過程中,確實都是一種漲價的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過去我們資源環境價格壓得比較低,沒有完全反映市場供求的狀況和資源稀缺的程度,特別是也沒有反映環境損害的成本和生態補償的價值。我們在推進改革過程中,有一個暫時的上漲,我覺得也是必然的。但是,價格市場化完成之后,就像我們現在的煤炭、現在的成品油一樣,大家會看到價格會忽漲忽落、漲漲跌跌,這是一種常態。
國內的成品油價格改革,經過了2008年和2013年兩次重大改革,已實現和國際市場油價間接接軌,但我們國內成品油的生產經營的體制還沒有實現充分的競爭,政府做一定的干預和控制也是必要的。下一步隨著國內成品油市場經營體制的改革,特別是市場競爭的形成,成品油的價格可以完全放開交給市場。到那個時候,我們的油價的調整可能會更加頻繁,就像現在的我們的股票市場一樣,隨著漲漲跌跌,成為大家一種習慣的狀態。
來源:人民網
以上是網絡信息轉載,信息真實性自行斟酌。